第15章 (第193章 )复制四级巅峰造物与攻克痛觉难题(5 / 7)
更关键的是,触觉、温度觉的信号曲线始终平稳,传感贴片传回的数据显示,神经组织没出现任何损伤。
等解离重组完成,兔子一被松开就灵活地在实验舱里蹦跳,用细针轻触它的爪子,它会立刻缩腿。
凑近温感源,也会主动凑过去,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完全正常。
林轩幻形体眼中闪过喜色,立刻下令:“再加大刺激强度,重复测试三次,确保稳定性!”
Rob1号马上提升解离时的组织分离速度,控制台屏幕上,超力场的反向波动频率跟着动态调整,始终精准对准痛觉信号频率。
第三次测试结束,Rob1号的电子音清晰传来:“三次实验完成,痛觉信号抵消率100%,其他神经信号完整性99.2%,神经组织无损伤,方案验证成功!”
他指尖悬在控制台的“实验暂停”按钮上方,没有急于确认结果,反而对着Rob1号的光学传感器沉声补充:“单次数据只能说明方案有可行性,要彻底排除偶然误差,必须按梯度提升刺激强度,再追加两次验证实验。”
他当即要求Rob1号提升解离刺激强度,启动第四次实验。
然而测试结束15分钟后,原本恢复活动的兔子突然蜷缩身体,四肢轻微抽搐,监测屏上原本平稳的痛觉信号曲线竟出现短暂的尖峰波动。
“出现延迟性幻痛,信号峰值虽仅为正常解离痛的30%,但证明当前抵消方案存在时效性漏洞。”林轩盯着波动数据,迅速调取神经监测图谱,引入“脊髓后角镜像电流”模型进行分析。
该模型显示,此前的反向超力场虽能实时中和痛觉电脉冲,却未完全阻断脊髓后角神经元的“疼痛记忆编码”,部分神经元在刺激结束后仍会自发产生镜像电流,导致幻痛延迟出现。
找到症结后,林轩调整超力场参数:在解离结束后,额外叠加10秒低频率镜像电流抵消脉冲,针对性阻断神经元的记忆编码。
随后的第五次实验,延迟性幻痛峰值降至5%。
直至第六次实验,超力场与镜像电流抵消脉冲的时序完全同步,控制台监测屏上的痛觉信号曲线全程贴紧基线,无论实时解离阶段还是实验后观察期,均未出现任何波动。
痛觉信号终于实现100%彻底归零,且未对其他神经信号造成任何干扰。
他伸手轻轻抚摸兔子的耳朵,兔子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指尖,林轩忍不住笑出声:“之前还担心超力场会伤着神经,现在看来,连伊瑟拉兔都没受影响,这方案靠谱!”
他转身调出实验日志,飞快记录数据,嘴里不停念叨:“用超力场频率抵消痛觉信号,既顺着装置特性来,又没留隐患,以后不管是解离修复,还是更大规模的物质重塑,都不用怕痛觉这个坎儿了!”
林轩的幻形体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
解救精神冻结者的关键一步,总算迈过去了。
这次实验正是运用“量子态信号拆解与能量转化”原理,借反向超力场将痛觉电脉冲拆为基础粒子。
既实现100%痛觉抵消,又完全不影响其他神经信号,还能保证神经组织无损伤。
此次以伊瑟拉兔为对象的实验,不仅验证了“超力场频率抵消”方案的安全性,更实现了基础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落地。
从四大基本力调控下的超力场波动,到量子物理范畴的能量转化,林轩将多学科理论整合到超力场技术框架中,彻底消除了解离技术的痛觉致死风险。
这一突破不仅为超力场在生物信号精准调控领域的应用筑牢实证根基,更精准破解了埃隆等人被解离后会因迟发痛觉丧命的核心危害,进而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