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御前机锋(2 / 3)

加入书签

起,众人看去,却是太傅赵文渊出列表态。

    赵文渊须发皆白,面容沉静,语气不疾不徐,“老臣近日亦查阅了一些工部旧档与地方志。这鱼鳞石,在江南民间修筑堤坝、房舍时确有使用,只要垒砌得法,其坚固程度,并不逊于青石,且能省下大量采买、运输之费。顾参议选用此石,或许是考虑了因地制宜,并非妄为。”

    赵文渊德高望重,他这一开口,顿时让一些中间派的官员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太傅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邹聪并不退让,“民间小打小闹,岂能与关乎一府安危的官堤相比?官堤自有官堤的标准!若人人都可借口‘因地制宜’而擅改规制,朝廷法度威严何在?”

    这时,工部尚书也出列附和邹聪:“陛下,邹大人所言极是!官堤营造,关乎国计民生,用料、规制皆有定例,乃无数经验积累而成,岂可轻易变更?顾言之此举,实是冒险,一旦堤防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朝堂之上,支持邹聪与为顾言之辩解的声音交织,争论渐起。

    自始至终,萧云墨都微垂着眼眸,仿佛置身事外,只在工部尚书发言时,他的睫毛几不可察地颤动了一下。

    沈清弦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待争论稍歇,沈清弦才再次开口,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萧云墨:“摄政王,顾爱卿是你举荐。对此事,你有何看法?”

    这一问,瞬间将所有的目光都引到了萧云墨身上。

    萧云墨缓缓出列,身姿挺拔如松。

    萧云墨先是向御座躬身一礼,然后才抬起眼眸,目光平静地扫过邹聪和工部尚书,最后落回沈清弦身上。

    “陛下,”萧云墨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独特的穿透力,“邹御史恪尽职守,据理力争,其心可鉴。工部恪守规制,维护朝廷法度,其意可嘉。”

    萧云墨先肯定了双方,让紧绷的气氛稍缓,随即话锋一转:“然,臣以为,此事关键,不在‘是否违规’,而在‘是否利国利民’。”

    萧云墨顿了顿,继续道:“漕运定制,是为保障漕粮畅通,国本稳固。顾参议借漕丁运料,若确为支付合理辛苦钱,且账目清晰,未影响漕运正务,其初衷是为节省国债款项,尽快推进工程,虽有瑕疵,其情可悯,其效可察。”

    “至于石料之争,”萧云墨看向工部尚书,“工部定例,自有其道理。然,定例亦非千古不变之理。若确有更优、更省之良法,且经实践检验可行,朝廷亦当有纳新之胸襟。臣听闻,顾参议已命人详细制定鱼鳞石之垒砌、验收标准,力求规范。此举,倒是颇有务实之风。”

    萧云墨最后总结道:“臣举荐顾言之,是看重其清廉与实干。如今顾言之在青阳所为,虽有争议,却未见其有中饱私囊、玩忽职守之实据。其所行诸事,皆围绕‘节省公帑、尽快成事’之目的。眼下工程初启,成效未显,贸然罢免查办,恐寒了做事之心,亦让天下观望之商民,对国债之事心生疑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