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赵家酒坊(3 / 4)

加入书签

白的年轻力工,进行初步培训。酒坊人员扩充至二十余人。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原料与工艺革新。他召集原有的老师傅和核心新员工开会。当他说出酿造新酒需要用到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这五种粮食时,老师傅们都懵了。

    “东家,这……这酿酒向来只用高粱,至多加点大麦制曲,用这么多种粮食,味道岂不是串了?而且这成本……” 一位姓孙的老把头忍不住提出疑问。

    金海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他微微一笑,耐心解释:“孙师傅,各位,传统的单一粮食酒,口感难免单一。我这‘五粮液’,取五谷之精华,高粱产酒清香味正,大米产酒醇和甘爽,糯米产酒纯甜味浓,小麦产酒曲香突出,玉米产酒蜜香优雅。五味合一,方能成就其‘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

    他一番话,将现代五粮液的宣传语稍加改动说了出来,听得众人云里雾里,但又觉得似乎很有道理,尤其是那“五味合一”、“各味谐调”的说法,让他们这些老酿酒人隐隐感觉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可是东家,这五种粮食如何配比?发酵时辰有何不同?蒸馏火候如何掌控?” 另一个老师傅问道。

    “问得好!”金海赞道,“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反复试验、严格保密的独家秘方!配比我有初步方案,但需根据我们本地的粮食和气候微调。发酵用的酒曲,我们要革新,采用更优质的‘包包曲’。蒸馏设备,我也画了图样,需请工匠重新打造,务求能更好地提取酒中之精华,得到更纯净、更醇烈的酒体!”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早已画好的草图,上面是他根据记忆简化的、符合宋代工艺水平的蒸馏器改良方案,主要增加了冷凝回流装置,旨在提高出酒率和酒精度。

    老师们傅们围着图纸,虽然看不太懂,但见新东家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绝非胡来,心中那点疑虑和抵触渐渐被好奇与期待所取代。这位武大官人,似乎真的和传闻中一样,身怀异术!

    接下来的日子,阳谷五粮液酒坊彻底忙碌起来。金海几乎泡在了酒坊里,亲自监督选粮,指导制曲,调整配比。第一批试验性的“五粮”酒醅被投入发酵池中。整个过程中,金海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条例,关键环节由他最信任的几个人负责,尤其是那“五粮”的最终配比和制曲的核心技术,目前只有他一人掌握。

    等待发酵的日子里,金海也没闲着。他指挥工人将后面的院子改造出了专门的陈酿库,定制了大量上好的陶坛用于储酒。他知道,新蒸馏出来的酒辛辣暴烈,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变得醇和绵柔。这就是“陈酿”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设计“五粮液”的酒坛包装和品牌标识,准备走高端路线。他甚至已经想好了第一批酒推向市场时的宣传策略——就从“金状元”酒楼开始!如此美酒,自然要先肥水不流外人田。

    时间一晃,一个多月过去。第一次蒸馏的日子到了。

    酒坊里,所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