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赵家酒坊(2 / 4)
nbsp; 双方落座,寒暄几句后便切入正题。赵老实搓着手,唉声叹气:“武大掌柜,不瞒您说,那酒坊……唉,是我没用,守不住祖业。地方是够大,后面几个院子能当仓房,也能住人,就是这生意……王记压得太狠,咱的酒,卖不动啊。” 他言语恳切,甚至带着几分愧疚,仿佛卖个破酒坊给金海是坑了对方似的。
金海心中暗赞这真是个老实人,当下便取出银票,推了过去:“赵老板,价格就按您说的,三百两。这是银票,您点点。另外,酒坊里现有的存酒、工具、以及愿意留下的老师傅,我都一并接下。您看如何?”
赵老实没想到金海如此爽快,看着那白花花的银票,眼圈都有些红了,哽咽道:“武大官人,您……您真是救了我一家老小了!这……这酒坊以后就是您的了!坊里还有十二个老伙计,跟了我多年,都是本分人,手艺也还行,就是……唉,求官人您能善待他们。” 说着就要起身行礼。
金海连忙扶住:“赵老板使不得!您放心,跟我武大做事,绝亏待不了大家。”
手续办得异常顺利。地契房契交接,原有的十二个伙计,听说新东家不仅愿意留下他们,还承诺工钱照旧,以后干得好还有赏钱,个个喜出望外,纷纷表示愿意留下。
金海随即跟着赵老实去了景阳冈下的酒坊实地查看。这酒坊果然如赵大嫂所说,面积颇大,临着官道,交通便利。前面是酿酒的操作间和铺面,虽然设备陈旧,但格局尚可。后面连着三个宽敞的院子,可以用来扩建厂房、堆放原料和储酒。整体虽然破败了些,但底子很好,稍加修葺,便是理想的酿酒基地。
盘下酒坊的消息很快在阳谷县传开。不少人都在背后议论,说这武大郎怕是赚了几个钱就烧得慌,居然去接赵老实那个烂摊子,那“王记”能让他好过?等着看笑话的人不在少数。
金海对此充耳不闻。他深知,在这个时代,酒水的利润何等丰厚,而掌握了核心技术,就等于握住了点石成金的手指。他前世身为五粮液集团的销售经理,入职第一年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而是实打实地在生产车间轮转了半年!从选粮、制曲、发酵、蒸馏、勾调、陈酿……每一个环节,他都深入了实践过。虽然现代工业化生产与宋代的手工作坊差距巨大,但核心的酿造理念、粮食配比、以及部分他能想办法实现的工艺改良,足以让他酿出碾压这个时代所有产品的绝世美酒!
宋朝此时主流的酒水,多是单一粮食(主要是高粱)酿造的低度发酵酒,工艺相对简单,酒体浑浊,口感单薄,或有酸涩之味,称之为“浊酒”更为贴切。像武松过景阳冈前喝的那“三碗不过岗”,大抵也就是此类酒中劲儿稍大的,但与现代白酒的醇烈、馥郁、清澈不可同日而语。
金海要做的,就是开创中国白酒的“五粮时代”!
他首先将酒坊更名为“阳谷五粮液酒坊”,挂上了崭新的牌匾。接着,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第一步,清理与招工。他组织人手将酒坊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废弃无用的旧设备,修缮厂房。同时,又通过赵大嫂和郓哥的关系,招募了十来个手脚麻利、背景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