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涟漪 - 建立分析框架(5 / 5)
耶识?)的共振模型,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强化己方文明“叙事向心力”的场域;
他分析“浩然之气”与个体意志、集体信念叠加放大效应之间的关系,试图量化“心能”在概念层面的作用;
他甚至开始啃读《周易》,试图理解其“简易、变易、不易”的核心思想,思考如何将这种动态平衡、永不停息的“易”之道,作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概念攻击”的底层应变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陈远自身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不再仅仅将其视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或是威力巨大的战略武器,而是开始真正触摸到其中蕴含的、对宇宙万物存在规律、生命本质意义那深邃无比的洞察力。那是一种与西方文明追求外在的、绝对的、确定的“真理”截然不同的路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与天地万物共鸣的“智慧”之路。
经过数日几乎不眠不休的奋战,在团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道理反应堆”原型机的第一个、极其简陋的交互式界面,终于被调试成功,接入了信息八阵图的主干流。界面粗糙,功能有限,更像是一个概念验证品。
陈远深吸一口气,亲自操作,向系统输入了一个模拟的、带有强烈“绝对排他”属性的小型概念信号。整个工作室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在那闪烁不定的屏幕上。
系统界面上的数据流疯狂跳动了几秒,然后,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界面一侧的“策略建议”区域,终于艰难地弹出了几条基于庄子“逍遥游”和佛陀“缘起性空”原理初步推演出的化解策略概要,并在旁边的结构图上,标出了几个模拟计算出的“逻辑薄弱点”和“最优介入路径”!
“成功了!初步的识别、匹配和策略生成……成功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激动地低呼出声,声音带着颤抖。
短暂的寂静后,工作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充满喜悦和成就感的欢呼声。尽管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但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尝试主动地、系统化地理解和驾驭那超越常规的“道理”之力!林璇看着屏幕上那虽然简单却意义非凡的结果,清冷的脸上也绽放出一抹如释重负的、浅浅的笑容。
陈远长长地、彻底地舒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浊气,巨大的疲惫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几乎让他站立不稳,但他靠着操作台支撑住身体,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昂扬的斗志。他转过头,目光仿佛穿透了昆仑厚重的壁障,落在了远方虚空中那片依旧盘踞、却已光华黯淡的“天堂”领域上。
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理念架构师的道路已然在他脚下展开,前方注定布满荆棘与未知的深渊。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以及他所在的文明,手中已经握有了第一把能够自主参与这场浩瀚理念战争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钥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