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9章 文旅大市场(2 / 6)

加入书签

,这一次不能让它沉没。

    凌晨三点,她启动“归音计划”的紧急响应协议,将这段脑电余波转化为可播放音频,并附上定位坐标和背景分析,加密发送至全国五百个群鸣节点。同时,她在回声馆官网发布一条公告:

    >“有一位名叫周小宇的孩子,在十二年前的地底深处,为我们留下了声音。他告诉我们:‘我不疼。’

    >现在,请让我们告诉他:‘我们都听见了。’

    >本周六晚七点,全国同步举行‘烛光回应仪式’。地点不限,形式不限,只要你说出这句话??‘小宇,我听见你了。’”

    消息如星火燎原。不到十二小时,已有两百多个城市报名参与,包括北川本地一所小学自发组织的学生朗诵团。社交媒体上,“#听见小宇#”话题悄然升温,起初只是零星转发,随后一位当年参与救援的退伍消防员发长文回忆:“那天我们听到废墟下有声音,但上级说结构不稳,暂停作业……等再进去时,他已经没了呼吸。我一直记得他手里攥着的那支铅笔。”

    舆论开始发酵。

    而苏晚清楚,真正的阻力尚未到来。

    第二天上午,市文化局突然来电,通知回声馆“因消防安全整改需要,暂停对外开放两周”。她冷笑一声,当即拨通省厅熟人电话核实,对方支吾半天才透露:有人以“传播未经证实的心理残留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情绪波动”为由,建议“暂缓此类敏感项目”。

    “谁提的?”她问。

    “不清楚。文件走的是特别通道,签批人代号‘X-7’。”

    她心头一凛。这个编号体系,属于国务院某跨部门应急协调小组??正是十五年前主导“舆情静默工程”的机构之一。

    中午时分,志愿者小林匆匆赶来,脸色发白:“苏老师,昨天来的那个快递……拆了吗?”

    “什么快递?”

    “就是写着‘抗震救灾物资交接站转交’的那个包裹。我没注意,放在操作台边上了。”

    苏晚猛地起身冲进工作室。桌上空空如也。

    “谁动过它?”

    “可能是保洁阿姨……她说看着像旧书,顺手收进了储物间。”

    两人奔向储物间,翻找良久,终于在一堆废弃宣传册下找到已被拆封的包裹??里面只剩一张便条,字迹陌生:

    >“有些记忆,不适合重见天日。

    >停手,是对亡者最大的尊重。”

    苏晚盯着这张纸,忽然笑了。笑得凄然。

    “他们怕了。”她说,“一个死去十二年的孩子,让他们坐立难安。”

    当晚,她做出决定:提前启动“声音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