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大唐双龙传(熟能生巧)(1 / 4)
竹舍内,茶香袅袅,方才那天变引发的紧张气氛,在易华伟云淡风轻的态度与温热的茶汤中,渐渐缓和下来。
然而,师妃暄与石青璇心底的震撼,却如水中涟漪,层层扩散,未曾止息。
又闲谈了几句关于音律、茶道的雅事,易华伟多是倾听,偶尔插言,却总能切中肯綮,发前人所未发,令石青璇美眸中异彩连连,只觉此人学识之渊博,见解之超卓,实乃平生仅见。
不知是否因方才那曲箫音勾起了沉淀的记忆,还是此刻与石青璇这等清雅之士对坐,触动了心弦,易华伟放下茶杯,目光落在石青璇置于石桌那管青翠竹箫上,温和开口:
“石大家箫艺通神,令人叹服。易某不才,昔日也曾涉猎丝竹,略通琴艺。今日秋光正好,雅室清幽,不知易某可有幸,借石大家宝地一用,取琴与大家合奏一曲,以酬知音”
石青璇闻言,清澈的眸中顿时绽放出惊喜的光采。她一生酷爱音律,视若生命,但能与之在技艺与心境上平等交流者,寥寥无几。易华伟气质超凡,见识广博,他主动提出合奏,无疑是对她箫艺的最高认可,也勾起了她极大的好奇与期待。
“盟主过谦了。能得盟主赐教,青璇求之不得。”石青璇盈盈起身,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欣然。
师妃暄也颇感意外,石青璇眼界极高,等闲之人连听她一曲都难,更遑论合奏。易华伟此举,无疑又将展现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她静坐一旁,准备凝神倾听。
不多时,石青璇抱着一架通体黝黑、造型古拙的七弦琴置于茶台上。那琴木质温润,隐现冰纹断理,琴弦如丝,一看便知绝非凡品,更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气息。
见易华伟坐下,石青璇收敛心神,重新执起自己的竹箫,玉立一旁,静候易华伟起音。
易华伟屏息静气,伸出修长的手指,轻轻搭在琴弦之上。闭目凝神片刻,当他再次睁眼时,手指微动。
“铮——”
一声清越的泛音响起,如同水滴落入深潭,打破了室内的寂静。随即,指尖流淌出舒缓悠扬的旋律。
琴音空灵旷远,初时如云卷云舒,风过松涛,带着一种闲适自在的意境;渐渐又如幽谷溪流,潺潺湲湲,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石青璇凝神倾听,捕捉着琴音中的每一个细微转折与情感流露。她发现易华伟的琴艺,并非追求繁复的技巧,而是直指音律的本源,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蕴含着自然的道理,直叩心扉。她心中暗赞,不再犹豫,将竹箫凑近唇边。
一缕箫音,如同自九天垂落的月华,轻柔地汇入那潺潺的琴声溪流之中。箫声清冷幽婉,与琴音的温厚旷远相得益彰。起初,箫声只是小心翼翼地附和、点缀,如同月光追逐着流水的步伐。
但很快,石青璇便感受到易华伟琴音中那股包容万象的引力与无比稳定的节奏感,她放心地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尽情注入箫声之中。箫音时而高亢,如鹤唳晴空,与琴音中的松涛相应和;时而低回,如泣如诉,与琴音中的幽泉共悲欢。
易华伟的琴音始终如同广袤坚实的大地,承载着、呼应着石青璇那如云如雾、变幻莫测的箫声。他的指法娴熟无比,心念动处,音符已自然流淌,仿佛不是在“弹奏”,而是在“引导”着音律本身。偶尔会即兴加入几个精妙的变奏,石青璇总能心领神会,以更加出彩的箫音衔接上去,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琴箫合鸣,水乳交融。
那和谐的乐声仿佛拥有了生命,在竹舍内盘旋升腾,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山水画卷:有崇山峻岭的巍峨,有茂林修竹的清幽,有清风明月的朗照,更有一种超越尘世、寄情天地的逍遥与淡淡的、看尽繁华的落寞。
师妃暄闭目聆听,只觉心神仿佛被这美妙的音律洗涤,诸多杂念尽消,体内《剑典》真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