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江北战略(1 / 2)
林云沉吟片刻,面上掠过一丝犹疑,他躬身问道:“大王,臣斗胆请示,不知对倭国皇室该如何处置?”
。
秦思源闻言轻笑一声,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
他何等精明,岂会不知林云话中未尽之意——倭国皇室虽偏居一隅,终究是绵延千年的血脉,此等关乎国祚存续的大事,若非君王亲断,臣子岂敢妄议。
“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秦思源将问题轻巧地抛了回去。
林云深吸一口气,眼中寒光乍现:“臣以为当除恶务尽,倭人素重血统传承,唯有将其皇室连根拔起,方能彻底折断他们的脊梁,待其失了精神依托,自然只能死心塌地依附大王”
。
秦思源摆了摆手,语气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你要明白,本王要的是倭国的银矿、林木、港口,要的是那片土地,从来不是那些倭人”
。
“臣明白了”
,林云心领神会,当即躬身,“回去后定将大王的意思传达下去”
。
“甚好”
,秦思源神色一肃,话锋转向江北局势,“北伐大计必须加紧筹备。
待来年开春,本王将亲率精锐直取京师。
各地也要同时难,前期的谍报布置,你要多费心”
。
“臣遵旨。”
林云禀报道,“情报局已与几股起义军头目搭上线,其中张献忠部上月攻破城池时,将城中官绅尽数驱至城头,以滚油浇之,哀嚎三日不绝”
。
“李自成部在河南更是将不肯纳粮的乡绅活活碾作肉泥,这些人都非善类,臣打算亲自走一遭,挑选部分人为我大夏所用”
。
秦思源微微颔,眼中闪过一丝厌恶:“这些流寇大多残暴成性,你此去须得牢记,不必许以重诺”
。
“到时候该杀的就地正法,该罚的充作苦役——我大夏不是收容豺狼的牢笼,要防其反噬”
。
“臣谨记。”
林云恭敬应道。
他深知大夏与大明的天壤之别——大夏立国以来,一诺千金,言出必行。
正因如此,收纳这些嗜血成性的流寇时,更需慎之又慎,绝不能让这些祸害玷污了新朝的清名。
秦思源闻言,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随即缓缓颔。
他对这类被世人统称为“起义军”
的武装力量,向来没什么好感。
尽管他自己最初也是从颠覆旧秩序的道路上起家,但他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自己所做的事业与这些乌合之众根本没有可比性。
大夏能从最初的一隅之地,走到如今足以问鼎天下的局面,靠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热血与蛮力,而是从起事之初就确立的明确纲领与系统化制度。
这份纲领为每一步行动指明方向,让麾下军民清楚“为何而战”
,这套制度则像精密的机器,规范着资源分配、官吏任免与地方治理,确保整个势力有序运转。
反观那些所谓的起义军,恰恰暴露了其致命的短板。
他们大多是在苛政与饥荒下被迫揭竿的底层民众,既没有经世济民的学识,也缺乏长远规划的眼光,从始至终都没有建立起任何成形的纲领。
他们的行动逻辑简单而粗暴:将对旧秩序的仇恨,无差别地倾泻在所有能接触到的对象身上,无论是腐朽的官吏、富有的乡绅,还是无辜的平民,都可能成为他们刀下的牺牲品。
更关键的是,他们完全不懂建立基层政权的重要性。
每攻占一处城池,他们做的不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设立官吏进行有效管理,而是忙着抢夺府库中的金银粮食,然后带着这些战利品转战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