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 图谋倭国下(2 / 2)
图纸、工具乃至部分拆卸的精密器械,在军队护卫下,分乘数十艘大型运输船,抵达了台湾岛。
他们选择的厂址,位于台南附近一处水深港阔、易于防守的海湾。
几乎是在抵达的同时,建设便如火如荼地展开。
成千上万的劳力被投入进来,平整土地,开挖船坞,修建厂房、仓库和居住区。
高大的硬木从岛上森林中被砍伐运出,来自福建的优质石材和青砖通过海路源源不断送达。
这片原本荒芜的海湾,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号子声、锯木声日夜不息,取代了过去的鸟鸣猿啼。
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干船坞初具雏形,巨大的龙骨正在船台上铺设,专门用于铸造火炮和蒸汽机的工坊也升起了袅袅烟囱。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迁,更是技术和产业的升级。
根据吴忠国的命令和来自“大王”
的指示,新的“台湾造船总局”
将不仅仅修复受损战舰、仿制缴获的盖伦船。
更重要的任务是:全力建造和优化装备了蒸汽明轮的新式主力战舰,并研更大、更高效的船用蒸汽机。
这里,将成为大夏未来走向深蓝的摇篮。
海疆的肃清与造船厂的建立,如同两块巨大的磁石,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原本因战乱和海盗肆虐而凋零的沿海贸易,开始以惊人的度恢复。
嗅觉灵敏的商人从广州、泉州、月港(海澄)乃至东南亚各地蜂拥而至。
他们驾驶着各式商船,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香料、南洋特产,汇聚到台南、厦门、广州等由大夏控制的港口。
码头上,货堆如山,人流如织,脚夫们喊着号子装卸货物,牙行高声叫卖,税吏按新定的、远比前明时期清晰的税率收取关税。
港内,除了威严的夏军战舰,便是桅杆林立的商船。
来自天南地北的口音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财富的乐章。
一种新的秩序正在建立。
这种秩序,由大夏海军的炮火奠定,由严明的法令维系,由繁荣的商业填充。
沿海的百姓们现,只要遵守大夏的律法,缴纳合理的税款,他们可以安心出海捕鱼、贸易,不再需要担心倭寇、海盗或是贪官污吏的盘剥。
吴忠国站在台南城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脚下繁忙的港口和远处日夜不停工的造船厂,眼中终于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肃清海疆,是为了有一个安稳的后方;建立强大的造船业,是为了拥有更锋利的爪牙;而繁荣的贸易,则将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