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大夏的条件下(1 / 2)
张献忠与李自成联军攻陷此地后,有组织地对皇陵和祖陵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与亵渎:他们挖掘陵墓,纵火焚烧享殿楼宇,浓烟滚滚数日不熄。
参天的护陵松柏被砍伐殆尽,精美的石像生、碑刻被砸毁。
这场浩劫,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朱明王朝尊严的一次致命打击。
消息传至北京,崇祯皇帝如五雷轰顶,他身着素服,痛哭流涕地前往太庙向列祖列宗告罪,并再次下诏“罪己”
。
凤阳之火,烧掉的不只是陵寝建筑,更是天下人对明朝“天命所归”
的信仰。
它向世人宣告,起义军已强大到足以撼动王朝最神圣的根基。
截至崇祯十二年,起义军以最原始、最暴烈的方式,对明朝宗室与皇陵进行了无情的清算。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阶级复仇与政治象征战。
宗室的鲜血染红了破碎的王冠,皇陵的废墟掩埋了昔日的神圣。
这一切,都清晰地勾勒出明末社会矛盾已尖锐到无法调和的程度,旧秩序正在以最惨烈的方式崩塌。
也正是这种玉石俱焚的恐怖前景,使得后来崇祯皇帝在权衡利弊时,会对那个至少承诺保留一丝制度性体面的新兴“大夏”
,产生一种复杂而无奈的考量。
崇祯的胸膛微微起伏,显然想起了那些惨遭屠戮的藩王宗亲。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声音低沉却清晰:“如此看来,若这江山注定要易主,与其落入那些毫无章法、只知破坏的流寇之手,让我朱氏血脉断绝,不如交给大夏”
。
“至少,这是一个有制度、讲规矩的王朝,或许还能给我朱家,给这数以十万计的宗室子弟,留一条活路”
。
他看向孙传庭,眼神复杂,既有帝王的骄傲,也有身为宗室之主的责任与无奈:“朕这个皇帝,做得失败,守不住祖宗江山”
。
“但作为朱家目前的主事之人,朕有责任,为他们寻一条生路,哪怕,朕心里也并不待见那些蛀虫般的宗室”
。
孙传庭听到这里,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皇帝能说出这番话,已是经历了何等痛苦的心路历程。
他整理了一下被夏王召见时的细节,缓缓开口,语气凝重:“陛下能有此念,实乃宗室之福”
。
孙传庭先定了基调,然后才切入正题,“夏王之意,确如陛下所料,愿给大明皇室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仿效古之王朝更替成例。”
“其一,关于陛下及直系皇室,夏王承诺,若陛下顺应天命,可保全性命,并册封陛下为‘归命侯’,以示优容”
。
“然……”
,孙传庭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崇祯的神色,艰难地补充道,“此爵位,仅止于陛下一人,其余宗室,无论亲疏,皆不再享有任何前朝特权,需与平民一体编户,自谋生路”
。
崇祯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但并未作。
这条件固然苛刻,剥夺了朱家皇族的特殊地位,但比起被流寇屠戮殆尽,似乎已是更好的选择,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那大明的官员呢?夏王如何处置?”
,崇祯问道,他想起之前听闻的关于江南的种种消息,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担忧,“朕听闻,江南的世家大族、豪强官吏,几乎都被大夏抄家清算,下场凄惨。
可是如此?”
。
孙传庭点了点头,神色肃然,他知道这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回陛下,确是如此。
大夏对前明官员,并无特赦之说。
所有人,皆需依照大夏颁布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