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三:城市生长(2 / 6)

加入书签

少,刚好能搭棚子。” 他说的 “棚子”,是给后续藤蔓攀爬预留的支撑,而智灵的设计图上,这个间距正是经过计算的 “最优遮阳与透光比”—— 既不会让下方土壤晒得太干,又能保证叶片获得足够阳光。

    第五天,框架开始 “木质化”。原本淡绿色的枝干慢慢变成深褐色,表面的绒毛褪去,浮现出类似老橡树的纹理,用指甲划一下,只会留下浅浅的痕迹,硬度已接近普通松木。更神奇的是枝干的 “自我修复”—— 有一次 “工蜂 - 03” 不小心用机械爪碰断了一根细枝,不到两小时,断口处就渗出了透明的凝胶,凝胶很快凝固,形成了一层保护膜,第二天再看时,断口周围已经长出了新的侧枝,把缺口补得严严实实。“这是共生体的‘创伤应激机制’。” 云民阿溪的投影飘在断枝旁,淡蓝色的光纹扫过伤口,“就像人类的皮肤结痂,还能长出新的组织。”

    到第一周结束时,整个种植区已经矗立起 23 座 “巨树框架”,最高的达到 5 米,枝干间的 “网” 覆盖了近千平方米的区域。从远处看,这些框架像一片刚冒芽的森林,整齐却不呆板,每一座 “巨树” 的枝干走向都略有不同,却都朝着生命树的方向微微倾斜 —— 那是共生火种在引导它们 “向心生长”,形成以生命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拓站在框架中间,抬头能看到枝干间漏下的阳光,低头能看到土壤里根系拱起的细缝,突然觉得这座城市不是 “建” 在地上,而是从地里 “长” 出来的,和这片土地本就是一体。

    能量流动:城市的血脉

    第二周的第一天,“叶片” 光能板开始覆盖框架。智灵的 “工蜂 - 05” 带着一卷卷半透明的薄膜,飞到 “巨树” 的枝干顶端,用机械爪轻轻展开薄膜,贴在横向枝干的上表面。这薄膜是云民用 “忆海” 里的旧数据优化的 —— 底层是硅基感光层,中层是共生体生物膜,顶层是防水的透明凝胶,三种材质叠加,让光合效率达到了 42%,比旧时代最好的太阳能板还高 15%。

    薄膜刚贴上时是透明的,晒了半小时太阳后,慢慢变成了淡翡翠色,表面还泛起了细微的光泽。原人阿禾伸手摸了摸,薄膜有点像树叶的质感,软软的却有韧性,指尖能感受到里面微弱的震动 —— 那是吸收的光能正在转化为电能。“工蜂 - 05” 的监测屏幕上,实时功率曲线在缓慢上升:从最初的 100 瓦,到中午时达到 500 瓦,足够供一个小型居住舱使用。“这些‘叶片’还能随太阳转。” 智灵的合成音响起,“傍晚太阳西斜时,薄膜会自动调整角度,保持和阳光垂直,延长发电时间。”

    能量传输的 “脉络” 藏在枝干内部。拓跟着智灵的工程师切开一根细枝,横截面里露出了三根不同颜色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