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刘镇邦的交待!另一个背后黑(1 / 5)
见到刘镇邦被自己三言两语唬住,徐妙锦顿时心中大定。
刘镇邦所说的话,倒是与她心中的推测,几乎一模一样。
王守廉若是直接找这些武将说要造反,这些人只要脑子没坏掉,肯定是宁愿死都不会听他的。...
夕阳将尽,余晖如血,洒在鸡足山层层叠叠的林梢之上。赵明倚门而坐,竹杖横膝,目光落在远处山谷间升腾起的一缕炊烟上。那烟笔直升起,又被晚风轻轻扯散,像极了三十年前建文帝焚诏那夜,从宫墙缝隙里飘出的最后一点灰烬。
他闭目轻叹,手中竹杖摩挲得发亮,两个刻字“清明”已深陷木纹之中,仿佛不是刀刻,而是岁月磨出来的。
忽闻脚步??,自山路蜿蜒而来。不似猎户粗重,也不似樵夫急促,倒像是……一种迟疑的归来。赵明未睁眼,只道:“你回来了?”
来人停下,喘息微颤。“我回来了。”是赵文清的声音,比三年前更沙哑,却多了几分释然。
赵明睁眼,只见她立于阶下,衣衫褴褛,拄着一根断裂又用藤条缠好的竹杖,背上的竹篓空了大半,唯余一角油布尚裹着残卷。她瘦得几乎脱形,脸上沟壑纵横,唯有那双眼睛,仍如山泉般清澈。
“我以为你不会再回来。”赵明起身扶她进屋。
“我也以为走不到头了。”她坐下,接过赵明递来的热汤,双手颤抖地捧住,“江南最后一站是徽州,我在那里讲完《退位录》第三遍时,昏倒在祠堂门前。醒来后,村妇喂我喝了七天药粥,说‘您若死了,我们谁来讲真话?’”
赵明沉默,转身从柜中取出一包陈年草药,放入陶罐慢炖。屋外暮色四合,山雀归巢,虫鸣渐起。
良久,赵文清低声道:“我走过了六十二座城,一百三十七个村落。抄录的《退位录》不下千份,有的被官府收缴焚毁,有的随讲者入狱失传,但更多的,已扎进泥土里生根发芽。贵州苗寨的孩子们用侗语背诵‘吾一人之恨,岂可化万千家庭之哭’;云南驿道边的老兵临终前嘱咐子孙:‘若朝廷再征重税,便去鸡足山找守墓人讨个说法。’”
她苦笑一声:“我不是圣人,也不是贤士。我只是个逃了半辈子的女人,如今终于敢回头看看自己走过多少路。”
赵明点头:“你走的每一步,都在替建文殿下补写遗诏。”
“可我还有一件事未了。”她忽然抬头,“韩岳的孙子……他来找过你?”
“来过。”赵明取出那封遗信,递给她看。
赵文清读罢,泪水无声滑落。“韩公当年救我出宫,不是为了让我活着,是为了让我记住??记住那些被抹去的名字,被烧掉的奏折,被篡改的史书。他曾说:‘历史可以被遮蔽,但不能被杀死。只要还有人记得,它就会复活。’”
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