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明的新时代,再添一把火!(5 / 7)
爵爷竟画了二十几条辅助线来解题,看得他脑袋嗡嗡作响。
要知道,当年自己念书的时候,做几何题但凡要画上三条以上的辅助线,便已然觉得头疼欲裂。
更别提这二十几条了。
光瞧一眼都觉得头晕目眩。
如今倒好,《科学》期刊麾下的《数学》期刊里,那些数学题动辄便用上十几条辅助线,这怎能不让他惊愕万分?
朱允熥呆坐在那里,半晌都回不过神来。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怨不得他如此失态。长久以来,世人大多小瞧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与物理水平。
诚然,在古代,绝大多数人的数学造诣确实浅薄。
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世普通人,便能在知识层面轻松碾压古代的绝大多数人。
哪怕是那些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也不例外。
可数学这门学科颇为奇特,它对个人的天分要求极高。
在古代,虽说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但也不乏个别惊才绝艳之辈。
那些古代顶尖的数学家,仅凭自身超凡的数学天分与敏锐的直觉,哪怕不借助后世诸多先进的数学工具,应对起后世的普通数学题来,也是游刃有余,能将许多普通人远远甩在身后。
自朱允熥创办《科学》期刊,开设《数学》专刊,将后世的数学思想与精妙工具引入大明之后,无疑像是为这些潜藏的数学天才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豁然开朗间,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边界与视野广度。
在这全新知识的滋养下,他们仿若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迅速茁壮成长,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很快便将大明的数学水平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物理领域亦是这般情形。
当初朱允熥提出的三大定律,在众人眼中,仿若镜花水月,大多数人都不明就里,无从下手。
但大明疆域辽阔,人才济济,总有那么几个独具慧眼的特殊天才,能从这三大定律中洞察到全新的知识宝藏,并巧妙地将其运用到实际工程之中。
“文元柳?”朱允熥的目光牢牢锁定在《物理》期刊上一篇文章的作者署名处。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以三大定律为基石,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实际工程问题。
文中论述鞭辟入里,逻辑严谨。
即便是放到后世,那也称得上是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上乘之作了,看得朱允熥不禁啧啧称奇。
“好似科学院与资产部呈上来的名单里,此人在蒸汽机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