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名声大噪(2 / 4)
更多的政绩和民望,并非坏事。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待时机成熟,老夫定要将他调回京城,入主大理寺!”
想到这里,李大人心情舒畅多了,提笔开始写一份给皇帝的秘折,其中除了汇报其他公务外,特意以赞赏的口吻提到了余杭知府陈知礼近期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其处理积年冤狱、消除重大隐患的举措,称其“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实乃干吏”,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这封来自最高司法长官的赞赏,正悄然为陈知礼未来的仕途,铺下一块坚实的基石。
而江南的陈知礼,此刻尚不知晓这些,他只是一心想着如何治理好脚下这片土地,避免前世的悲剧,守护眼前的安宁。
李涛大人的秘折尚未抵达御前,余杭府连破大案、知府陈知礼及其佐官穆云、方严知雷厉风行、明察秋毫的事迹,却已通过官员之间的私信、商旅的传颂以及官场邸报的扩散,率先在京城的部分圈子里传扬开来。
茶楼酒肆、官员府邸,时常能听到议论:
“听说了吗?曾经的大理寺正,现在的江南余杭那位陈知府,可是个狠角色!一上任就揪出了修坝的贪官,抄家砍头,大快人心!”
“何止!听说还把一桩十年的血案给翻了案,开棺验尸,把当年的恶霸族长和儿子们一锅端了!真是为民做主的青天!”
“他手下那个穆同知,也是个能吏,抓人办案毫不含糊!”
“还有那位方通判,据说是智囊,心思缜密得很呐!”
“这陈知礼,果然非同凡响!不管在哪里当官都能当出名堂,厉害!厉害!也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大的?”
……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顾苏合、陈富才以及暂居京城的知文、知行等人耳中。
顾苏合在与人谈生意时,总有人向他打听这位“江南能吏”侄女婿的事迹,言语间满是羡慕和敬佩。
顾二爷面上虽谦逊,心中却自是得意非常,这个侄女婿真是给顾家长脸。
陈富才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走在街上都觉得腰板挺直了几分。
同住一条胡同的邻居们都知道了他有个在江南当知府、声名鹊起的侄子,对他都客气了许多。
知文、知行兄弟俩在书院中,也因兄长的贤名而更受同窗的尊重,心中既自豪又倍感压力,读书愈发刻苦起来。
吴再有和陈轩亦是如此,深知自己与知礼兄差距巨大,唯有奋力追赶。
江南余杭府衙后堂。
陈知礼、穆云、方严知三人围坐,中间的茶几上放着几封刚收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