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名声大噪(1 / 4)
与此同时,陈知礼在余杭府雷厉风行、连破大案(水坝贪腐案、十年血案)的消息,也通过官府的邸报和一些特殊的渠道,传回了京城,传到了大理寺卿李大人的案头。
李涛仔细阅读着关于陈知礼处理这两桩案件的详细简报,越看越是激动。
“好!好啊!”
他忍不住低声赞叹,眼里亮的吓人,“陈知礼此子,果真大才!”
他对付临江县水坝贪腐案,是直指时弊,铲除积蠹,用的是阳谋,堂堂正正,以势压人,一举挽回官府威信,赢得万民称颂。此乃“能臣”之象。
更重要的是,此举很有可能挽救了成百上千的百姓。
那样的豆腐渣工程,只要雨水稍急,随时都可能破坝,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而他处理十年前朱劲松母亲血案,则更显其心思缜密、手段老辣且深谙人心。
他并非简单地重启调查,而是先暗中摸底,掌握关键证据;
再巧妙引导苦主,使其主动告官,占尽法理先机;
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人犯、保护证人、开棺验尸,每一步都精准果断,根本不给对手任何喘息和反扑的机会!
最后公开审判,明正典刑,彻底了结冤屈,震慑宵小。
这其中对时机、节奏、人心的把握,以及对律法程序的精准运用,堪称精妙!
“既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既通权变,又守原则。”
李涛喃喃自语,脸上满是激赏之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份‘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洞察力和‘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
临江水坝若非他坚持查验,今夏必成大患;
朱劲松一案若非他果断介入,很有可能酿成另一场灭门惨祸!
这才是真正的大理寺卿该有的眼光和担当!”
在他心中,陈知礼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潜力的后辈或得力下属,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接班人苗子。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需要的就是这种既精通律法、明察秋毫,又敢于任事、心怀百姓的人才!
“只可惜……他如今在江南做得风生水起,陛下和吏部恐怕不会轻易调动。”李涛喜悦之余,又感到一丝遗憾。
如今的大理寺,他老了,精力有限,下面的人从各个方面都难达到他的要求,更不能跟陈知礼的才能相提并论。
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随即又想:“无妨,让他在地方再多历练一番,积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