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尘封旧案(1 / 3)
解决了临江县水坝的燃眉之急,赢得了民心,陈知礼却并未感到丝毫轻松。
他站在府衙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渐盛的春意,心头萦绕的却是另一桩即将在秋冬之际发生的惨案——朱劲松灭门案。
如今近四月,距离十一月不过七个月,焉知这一世朱劲松就一定会在相同的时间动手?
重生七年,大部分的事还是相同,但也有不少事因为他的干预,以至于后面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轨迹。
所以,他不能冒险,得立马行动起来,而且不能让人感觉疑虑。
前世,此案轰动一时。
退役兵士朱劲松手持利刃,一夜之间将宛平县治下陶家村村长陶大林一家十一口屠戮殆尽,妇孺老幼皆未放过。
案发后,朱劲松并未逃窜,而是于母亲坟前自刎,一叠信纸道明委屈。
他死后没两日,老实巴交的父亲朱红河也自尽身亡。
此案虽手段酷烈,但因事出有因,竟引得民间一片唏嘘,甚至有不少文人墨客称赞其“至纯至孝”,以致后来一两年间,各地竟接连发生了几起模仿的“复仇”惨案,风气大坏。
陈知礼深知,陶大林及其几个儿子确属恶霸,死有余辜,但那尚在襁褓中的婴孩、那并未直接参与作恶的女眷,罪不该死。
杀母之仇,的确不共戴天,但成了灭门惨案,就有些过了。
前世陈知礼每每想到这个人,这个案子,都会唏嘘不已。
复仇到这个地步,真正是何至于此?
朱劲松本可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而不是沦为一把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屠刀,最终走上绝路。
这一世他决不能坐视这样的悲剧重演。
“不能再等了。”
陈知礼下定决心,即便时间尚早,也要未雨绸缪。
他利用知府职权,以核查旧案卷宗为由,调阅了十年前关于朱母死亡一案的全部档案。
尘封的卷宗被搬到了他的案头。
纸张已然泛黄,墨迹也有些模糊,但记录下的内容却让陈知礼越看越是心头发沉,怒火中烧。
卷宗记载与前世他所知无异:朱母李氏,“因与人争执,失足跌落山崖身亡”。
证词高度一致——村长陶大林及其三个儿子声称当晚并未见过李氏;
那果农大户声称只是初步接触,并未确定将果园包给朱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