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科长赵林的平衡术两个年轻人的较量(1 / 4)

加入书签

科长赵林的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又无声地合上。

这扇厚重的红木门,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

门外,是秘书一科压抑的寂静,同事们看似专注于手头的工作,眼角的余光却都像被磁石吸附,牢牢粘在那扇门上。

门内,是吴宇自信满满的个人秀场。

苏晨慢条斯理地将最后一口豆浆喝完,微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带着一丝廉价的甜味。

他将纸杯精准地捏成一团,投入脚边的垃圾桶,整个过程,眼神都没有离开过那扇紧闭的门。

他仿佛能穿透门板,看到里面的情景。

……

“科长,您请过目。”

吴宇双手捧着那份厚达二十页的报告,姿态恭敬,却掩不住眉宇间的意气风。

他将报告放在赵林宽大的办公桌上,纸张与桌面接触,出一声沉实的闷响,仿佛在宣告自己的分量。

“这是我和苏晨同志,根据您‘大胆创新、细致求证’的指示,连夜打磨出的‘阳光政务’平台建设2o版方案。”

吴宇的声音清晰而洪亮,带着在辩论会上才会有的那种掌控全场的节奏感。

他没有独揽功劳,巧妙地带上了苏晨的名字,但“打磨”

二字,已经清晰地界定了两人的角色——苏晨是提供了璞玉的矿工,而他,是赋予璞玉灵魂的雕刻大师。

赵林靠在椅背上,没有立刻去看那份报告。

他只是抬眼看着吴宇,眼神平静,像一潭深水,看不出任何情绪。

“哦?说说看,2o版,新在何处?”

吴宇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清了清嗓子,身体微微前倾,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科长,苏晨同志最初的构想,很有创意,但恕我直言,还停留在‘点子’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宏观的战略视野。

我做的,主要是‘升维’的工作。”

“先,在顶层设计上,我引入了哈佛商学院最新的‘多方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型’,将平台从一个单纯的政民互动工具,拔高到了一个重塑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制度性创新’。

您看这部分,我称之为‘江城特色的新公共管理范式革命’。”

“其次,在实施路径上,我摒弃了原方案中较为粗放的‘红黑榜’概念,设计了一套包含五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五十个三级指标的‘营商环境动态评估kpi体系’。

这套体系的优势在于其客观性与科学性,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可以有效避免部门间的推诿和扯皮,真正做到用数据决策,用模型管理。”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点睛的一笔,就是将线下的‘领导信箱直播’,升级为集政策宣讲、民意收集、现场办公、舆情引导于一体的‘全场景沉浸式政民互动平台’。

这借鉴了国外成熟的‘to91nha11etg’模式,一旦推行,必将成为我们江城乃至全省政务公开的标杆性工程!”

吴宇越说越兴奋,声音里充满了激情。

他仿佛已经看到,这份凝聚了他全部智慧的报告,在市长办公会上引起轰动,而他自己,则在所有领导赞许的目光中,一战成名。

赵林始终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

等吴宇说完,他才缓缓拿起那份报告。

入手很沉,纸张的磅数很高,封面用的是铜版纸,标题是加粗的黑体,下面还有一行小字——“afeasibi1itystudyand-1eve1designon‘nshegovernance’p1atfor”

中英结合,透着一股浓浓的精英味。

赵林翻开了第一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