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谁弱谁有理?(3 / 5)

加入书签

修复历史创伤的工作也在悄然推进。第一批“记忆种子”植入土壤后,奇迹般催生出一片片发光森林。每当夜幕降临,树干便会浮现出模糊影像:有奴隶船上母亲抱着婴儿跳海的画面,有殖民战争中村庄焚毁的瞬间,也有无数无名者在黑暗中彼此扶持前行的身影。

    人们自发组织守夜仪式,在这些“记忆林”中静坐聆听。有些人痛哭失声,有些人默默跪拜,更有年轻人立誓不再让悲剧重演。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面对真相。

    第三个月,东南亚某国爆发抗议活动。一群自称“理性复兴派”的团体公开焚烧共感教材,宣称“情感泛滥将导致社会失控”,并要求政府取缔共感学校。他们打出标语:“我们需要秩序,不需要眼泪!”

    消息传来时,林小满正在云南校园里指导孩子们排练合唱。听到广播播报,她沉默良久,随后拿起吉他,写下了一首新歌。

    当晚,她独自一人登上南方分碑顶端,对着全球共感网络直播演唱。

    没有伴奏,没有修饰,只有最朴素的嗓音,讲述一个母亲如何在一个雪夜里抱着发烧的孩子徒步十里求医;讲一位老兵在战后四十年第一次梦见战友时嚎啕大哭;讲一个小女孩在教室里因说出“我想爸爸”而被嘲笑,却被陌生同学轻轻抱住……

    歌声结束时,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共感场出现了罕见的集体共振现象。数百万观众在同一时刻感受到深切的共情波动,许多原本支持“理性复兴派”的人忽然发现自己竟为素未谋面者的痛苦落泪。

    第二天,焚烧教材的广场上,出现了上千束洁白的茉莉花。每一张卡片上都写着一句话:

    >“对不起,我现在才听见你。”

    风波渐息,但林小满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制度惯性与权力结构的深层阻力。尽管联合国已通过《全球共感宪章》,承认“情感自由”为基本人权,但在某些地区,旧体制仍试图以“社会稳定”为由限制共感技术的应用。

    一次会议上,一位外交官直言质问:“如果人人都沉浸在情绪中,谁来做决策?谁来维持效率?难道我们要让法官凭感觉判案,让士兵靠共情打仗吗?”

    林小满起身回应:“共感不是取代理性,而是补全人性。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不该逼人割舍情感去适应机器般的运转节奏。我们可以既聪明,又有温度。”

    她顿了顿,望向对方:“请问您最后一次拥抱家人,是什么时候?”

    那人怔住,良久无言。

    会后,他递交辞呈,回到家乡创办了第一家“情感疗愈中心”。

    一年过去,地球的变化悄然发生。

    城市街头多了“静语亭”??专供人独处或倾诉情绪的空间;学校取消了“情绪管理课”的强制评分,改为自主记录“心灵日记”;医院设立“共感诊疗室”,医生在问诊前先与患者进行五分钟的情绪同步。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