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杨修(6 / 7)

加入书签

击,有损自己的威名。

连日来,曹操愁眉不展,时常在营帐中踱步沉思,却始终无法做出最终的决断。

一日傍晚,负责夜间巡逻的士兵前来向曹操请示口令——当时军队为防止敌军偷袭,每晚都会设定不同的口令,士兵需凭口令进出军营、交接岗位。

曹操正坐在案前,望着桌上摆放的一碗鸡肋出神,这鸡肋肉质稀少,食之无味,弃之又觉可惜,恰如当下汉中之战的处境。

士兵的询问打断了他的思绪,曹操随口便答道:“鸡肋。”

士兵虽有些疑惑,但也不敢多问,连忙将“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传达下去。

口令很快传到了杨修所在的营帐。

杨修听到“鸡肋”二字后,当即回到营帐中收拾行装,将自己的衣物、书籍、文书等物品一一打包,准备随时撤军。

身边的侍从见此情景,大为不解,连忙问道:“先生,丞相尚未下达撤军命令,您为何突然收拾行装?难道是有什么消息吗?”

杨修放下手中的衣物,对侍从解释道:“你且想想,‘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多少肉,丢弃了又觉得可惜。如今我军在汉中,进攻无法取胜,撤退又怕被人嘲笑,丞相心中早已决定撤军,只是碍于颜面,尚未明确下令而已。我们提前收拾好行装,等到丞相正式下令撤军时,便可迅速出发,避免届时慌乱失措,延误行程。”

侍从听后恍然大悟,连忙也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

很快,杨修收拾行装准备撤军的消息便在军营中悄悄传开,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官员都认为曹操即将撤军,纷纷效仿杨修收拾行装,军营中的撤军氛围愈发浓厚,原本就低落的士气变得更加涣散。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当时曹操正与谋士们商议战事,听闻军营中因杨修的言论而人心浮动,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收拾行装,积压已久的不满与猜忌彻底爆发。

他猛地一拍案几,怒喝道:“杨修匹夫,竟敢擅自揣度我的心意,编造撤军言论,扰乱军心!若不将其处死,何以稳定军心,统御全军!”

随后,曹操当即下令将杨修逮捕,以“惑乱军心”为由,判处其死刑,并于当日在军营中执行。

临刑前,杨修面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他对前来送行的好友说道:“我并非死于‘鸡肋’之语,而是死于太过张扬的才华,死于对权力界限的逾越。此生能以才学闻名,虽死无憾,只可惜未能实现辅佐社稷、安定天下的抱负。”

说完,杨修从容赴死,年仅四十五岁。

杨修死后,其父杨彪悲痛欲绝。

当时杨彪已年近七旬,因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早已辞去官职,隐居在家中。

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杨彪整日以泪洗面,身体日渐消瘦。

后来,曹操因政务需要前往许昌拜见汉献帝,途中特意去看望杨彪。

见到杨彪憔悴的模样,曹操假意问道:“公为何近日如此消瘦?莫非是身体不适?”

杨彪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与愤怒,对曹操说:“我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能够提前管教好儿子,避免他犯下过错;如今儿子已逝,我心中的悲痛如同老牛舔舐幼犊一般,难以释怀啊。”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曾因儿子行为不端而将其杀死,以正家风。

杨彪的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也隐晦地指责了曹操无故杀害杨修的行为。

曹操听后,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却始终没有为杨修平反,也没有对杨彪做出任何补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