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杨修(5 / 7)

加入书签

> 临行前,曹操暗中下令给两地的守门士兵,若曹丕、曹植抵达城门时,以“未得丞相令”为由拒绝放行,观察二人的应变能力。

曹丕抵达目的地后,果然被守门士兵阻拦,他多次出示曹操任命他处理政务的文书,士兵却始终以“未得丞相亲口命令”为由拒绝放行。

曹丕性格谨慎,不敢与士兵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能原路返回,向曹操汇报情况。

而曹植在临行前,杨修早已料到曹操可能会设置考验,便提前对曹植说:“若你抵达城门后,士兵阻拦不放,你可告知他们‘我奉丞相之命前往处理政务,阻拦者便是违抗丞相命令,按律当斩’。士兵们畏惧丞相的权威,必然不敢再阻拦你。”

曹植听从了杨修的建议,抵达城门后,当士兵以“未得丞相令”为由阻拦时,他便按照杨修教的话回应。

士兵们果然害怕承担“违抗丞相命令”的罪名,连忙打开城门,让曹植顺利入城。

曹植入城后,迅速处理完政务,并及时向曹操汇报,曹操起初对曹植的果断与能力颇为赞赏,认为他比曹丕更具领导者的魄力。

然而,没过多久,曹操便从其他官员口中得知,曹植之所以能顺利应对城门阻拦,是因为杨修提前为其出谋划策,心中对杨修的不满愈发加深——他认为杨修此举是在故意操纵考验结果,干扰自己对两个儿子的判断。

更让曹操无法容忍的是,杨修竟能预判曹操对曹植的考问,并提前为曹植准备好答案。

随着立嗣之争愈发激烈,曹操经常会单独召见曹植,向他询问关于政务处理、军事谋略、典籍解读等方面的问题,以此考察他的学识与能力。

杨修凭借自己对曹操的了解,以及对当时政局的判断,总能准确预判出曹操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然后为曹植撰写好详细的答案,让曹植熟记于心。

每当曹操向曹植提问时,曹植都能对答如流,且言辞精妙、条理清晰,甚至比曹操自己的想法还要周全。

起初,曹操对曹植的表现十分满意,认为他确实具备成为继承人的潜质。

但次数一多,曹操便渐渐起了疑心——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在政务、军事等方面的经验远不如曹丕,为何每次回答都能如此完美,甚至有些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惊人地一致?

为了弄清真相,曹操暗中派人调查,最终得知了杨修提前为曹植准备答案的事情。

此时的曹操彻底意识到,杨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下属,更是一个深度介入立嗣之争、试图操纵政权未来走向的“危险人物”。

他认为,若任由杨修继续辅佐曹植,不仅会让立嗣之争愈发激烈,引发诸子之间的内乱,还可能在自己死后,让杨修凭借与曹植的关系掌控朝政,动摇曹魏政权的根基。

自此,曹操心中已埋下了除掉杨修的种子,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不愿因一时冲动落下“杀贤”的骂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中之战爆发,这场战役成为了压垮杨修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刘备亲率大军进攻汉中,曹操则亲自领兵前往抵御。

汉中地处蜀地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双方在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争夺。

然而,战事的进展却远超曹操的预期——刘备军队凭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曹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也因蜀道艰险而日渐匮乏,士兵们因长期作战、思乡心切而士气低落,军营中怨声载道。

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进攻,不仅难以突破刘备的防线,还可能因粮草断绝而导致全军覆没;撤军返回,又不甘心放弃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担心会被刘备军队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