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洪承畴眼中的好人!(4 / 6)
军院录事总局,早就有报告,调查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
关键还是文官欺压太甚。
他们手里握着粮丶兵籍丶考功丶赏罚等大权,又负责作战调度和指挥,死死地捏住边军将士们的命脉。
要他们生就生,要他们死就死,就算一般胥吏,都能拿捏参将副将,让他们进退两难,只能委屈求全。
人性险恶,许多人手里有点权力,就会张牙舞爪,为己谋私利。
文官集团完全掌控着边军将士,还不受监督。
什麽巡边丶清军丶督粮御史,都是文官,不是同乡就是同科,官官相护,携起手来打压敲诈边军。
粮饷还没出户部仓库就先飘没三成,路上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又飘没了两三成。
到了巡抚和粮台手里,又是飘没挪用和贪污。
好容易剩下点残羹剩渣发到落到边军诸镇各营,还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层层盘剥。
那些为大明浴血奋战的兵卒们,不仅付出没有得到半点奖赏,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
一年到头,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还卖什麽命啊!
既然如此,那就一起摆烂。
闹饷丶兵变丶抄掠地方丶杀良冒功丶不给钱粮不开拔...九边烂得不能再烂,尤其是辽东镇。
但是在李瑾嘴里,边戎败坏全是骄将悍卒们的责任,跟文官们没有半点关系。
文官们都是饱读圣贤经义的士子儒生,懂得礼义廉耻,怎麽会去做那些腌的事?肯定是那些少有教化丶粗鄙贪婪的武夫们做的!
洪承畴此前的想法,跟李瑾相似。
亲亲相护,再大的责任,也不能全扣在文官缙绅们头上,武夫们要分走大半..
但是进了制置司,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现在我洪彦演要靠边军将士卖命,好建功立业,青云直上,那麽他们就不是骄将悍卒,是大明忠诚卫土。
那些腌事全是那些不识趣的文官背吏们做的!
整编过后的大明边军,是皇上忠诚的鹰犬,是制置司帝党的羽翼,是大明坚定的卫土!
等李瑾巴拉巴拉说了一番所谓的巡边清军心得后,洪承畴一脸敬佩地说:「仲鲁先生果真是大才,洞如观火,明察秋毫!」
李瑾见洪承畴如此上道,话锋一转,引向正题,「兵书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彦演巡抚过延绥宁夏,知道边戎之重莫过于粮转运。
粮草不全,兵马难行;饷银不足,士卒离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