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明是谁的大明(2 / 5)

加入书签

   人还没被拉到西市口,都会认为自己命大福大,能躲过一劫。

    毕自严接着念天启六年的支出。

    平辽局支出减少到六百六十五万圆银元,折合银子四百四十六万两,比天启五年减少了近一百万两银子。

    原因有几个,首先因为天启五年需要补发不少欠饷,天启六年正常发饷。

    其次是天启五年平辽局合并了诸多辽西辽东军将世家的「家丁精锐」,裁汰了许多老兵油子,需要补发遣散银子。

    还有安置这些裁汰兵卒,也需要一笔钱粮。

    经过整编,天启六年平辽局的兵额只有二十九万四千人,这还是包括登莱镇和京畿巡海都司四支舰队的兵额。

    比天启五年平辽局成立时接受蓟辽督师府名册里四十一万七千兵额要少十二万。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熊廷弼的努力下,平辽局后勤完成自成体系。

    以前户部丶巡抚一条线的粮漂没率在三成以上,无论海运还是陆运,运输费用更是高得吓死人。

    熊廷弼接手后,你敢飘没超过半成,他就敢砍你的脑袋!

    而运输成本直接降低到此前的五分之一..:

    不过后勤省下的钱,很大一部分又花在装备火器的支出。

    滦州煤铁局下属的枪炮厂,还有京城搬过来的火药局,经过一番整伤,都脱胎换骨.,工匠待遇提高,福利拉满,得到尊重,积极性提高。

    工厂从此前的作坊式管理,逐渐向大工厂发展,分工协作,精益求精..:使得生产工艺改良,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提高..:

    以前造一支三眼的钱,足以制造一支最先进的天启五式火枪,以前造一支鸟的钱,足以制造一门短管炮.::

    以前一年只能造三千枝鸟,现在一年可以造一万支天启五式火枪,产量还在不停地爬坡.::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在网上看到过一段清人笔记,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连战连败的清廷在面对英军从大沽口登陆的威胁,满世界搜刮兵器,尤其是火器和火药。

    后来在京师某个角落,找到明朝遗留的一个武库,里面存放着大量的火器和火药,其中有戚家军常用的鸟(火绳枪),也少量赵士祯研制的鲁密丶电和「火箭弹」::

    有的火器,比当时英军所用的火器还要先进..,看记载,这些火器是天启丶崇祯年间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准备的,可它们为什麽没有在关乎大明存亡的战事中发挥作用,反而在尘土里被封存了两百多年?

    有好事者根据仓库里的公文,翻阅明朝留下的文档,最后查证,因为当时主持战事的大明文官们,觉得这些火器太贵了,发给粗鄙的武夫丘八,很容易会被搞坏掉,实在是心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