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见证历史的一刻(2 / 5)

加入书签

sp;  天子也要讲责任!

    前所未有啊!

    皇上,这麽生猛的问题,普天之下,也只有你能问出来。

    「回顾历史,洪武年间,保境安民丶抑强扶弱可谓是做得最好...」

    众人默然无语。

    不得不说,太祖皇帝虽然在士绅们心里强横残暴,嗜杀无度,但对贫苦百姓真的好。

    他执政期间杀了十几万人,但多是官吏士绅豪强,少有贫苦百姓。

    他制定的抑商重农国策,偏激到整个国家以田赋为主,基本放弃了工商税,使得大明中后期财政举步维艰。

    财政制度没有半点余,量入为出到数着入库的米粒过日子;赋税制度极其粗糙,简直就是地主老财的治家模式:::

    太祖皇帝制定这些国策,除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之外,更多的是从减轻农民百姓的负担出发.::

    太祖皇帝开局一个碗,当过和尚讨过饭,至亲接连饿死病死,真正尝过人间疾苦..:

    他对贫苦农民们的同情,确实真诚,发自肺腑的真诚。

    但真诚并不能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

    方法不对,方向错误,越真诚反而问题越大。

    「后来永乐年,保境安民做的还行,抑强扶弱就开始松懈。

    到宣德丶正统年间,士绅集团逐渐抬头,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土崩瓦解,大明朝堂上文官一家独大...」

    朱由校毫不忌讳地当众说这些话题。

    与会者中有不少文官和武将,还有因为军功封爵的文官和武将,新晋的勋贵一族..:

    会场上鸦雀无声,众人都在静静地倾听朱由校的讲话,思绪跟看他的讲话不停地在脑海里思索着。

    要是外人,如韩丶高攀龙丶赵南星之类看到这一幕,会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非常地诡异!

    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份独属于朱由校与新明会众臣之间的信任。

    这份信任的建立,是如此不易。

    最先是朱由校从天启五年六月开始,用力排众议,定下计策,不顾重重阻力,坚持推行,进而获得改变辽东局势丶降服蒙古左翼丶缓解大明北边边境危机等力挽狂澜的军功。

    这些文韬武略是基础,能让众臣愿意坐下来听朱由校发表意见,然后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一点一点,与众人交流。

    再凭藉心中一心改变大明困境丶为社稷黎民造福的公心和真诚,朱由校与众臣齐心协力克服时艰,最后慢慢建立起来之不易的相互信任。

    有了这份君臣之间的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