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草莓机遇(2 / 4)

加入书签

>

技术员小刘兴奋地向他介绍:“建安哥,你看这批苗,根系多发达,叶片厚实。

等这批苗育成,下半年移栽到大棚,年底结出的草莓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

王建安点点头:“辛苦你们了,小刘,张老师,这边就全靠你们了。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跟泽安舅舅或者直接跟我说。”

就在王建安以为可以稍微喘口气时,尹彬再次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一丝惊奇和不确定。

“建安,有个事,我觉得得跟你说一下。今天有个自称是江浙那边来的客商,姓林,通过刘老板的关系找到我,说想跟我们谈谈合作。”

“江浙客商?”王建安有些意外。

棚鲜生的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省内,最远也就是山城。

“对,他说他们是专门做精品水果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在沪城、苏杭那边活动。

不晓得从哪儿听说了我们李家沟的草莓,非常感兴趣,想亲自过来考察。

谈谈看能不能把我们未来的草莓,纳入他们的高端供应体系,甚至出口到国外去。”

“进出口?”王建安的心跳陡然加快了几分。

这完全是一个他尚未涉足,甚至未曾仔细想过的领域。

“他是这么说的,听起来口气不小,但具体靠不靠谱,还得两说。

刘老板也说只是牵个线,知根知底谈不上,你看见不见?”

王建安几乎没有犹豫:“见!必须见!三哥,你替我安排好,如果他确定行程,我亲自陪同考察。”

挂了电话,王建安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心情难以平静。

国内的农产品市场虽然巨大,但竞争也会日益惨烈。

如果能够打通高端渠道,甚至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利润空间更大,更能极大提升“李家沟”这个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可能性。

但他也清楚,这其中的门槛极高。

品质的稳定性、规格的统一性以及复杂的检验检疫和外贸流程,都将是巨大的挑战。

以合作社目前的实力,能否达到对方的要求还是个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机会,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机会,缺的只是能把握住机会的人!

王建安走到窗前,望着合作社院子里停着的两辆东风货车,以及远处连绵的大棚和正在兴建的组培实验室配套工程。

这一切在李家沟乃至雁县已经算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若放眼全国,甚至全球,还只是刚刚起步。

几天后,那位姓林的江浙客商如约而至。

他四十多岁年纪,穿着考究的西装,戴着金丝眼镜,言谈举止带着南方商人的精明与客气,身边还跟着一位像是助理或技术员的年轻人。

王建安和张泽安亲自接待,带着他们一一参观了李家沟的核心区域:养猪场和蔬菜大棚。

以及这次视察的重点,正在建设中的组培实验室和已经育上脱毒苗的育苗大棚。

林老板看得非常仔细,不时提出专业的问题,尤其是在草莓种植和组培技术方面,与同行的年轻人低声交流。

在王建安的请求下,小刘和张老师也出面进行了专业讲解。

参观完毕,在合作社简陋的会议室里,双方进行了初步会谈。

林老板开门见山:“王经理,百闻不如一见。

你们李家沟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意识,确实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草莓脱毒组培方面的前瞻性投入,在很多更发达的地区都少见。”

王建安谦逊道:“林老板过奖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