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一品大员被逼婚(1 / 2)

加入书签

崇祯六年初的兰台奏对,是大明有史以来,耗时最长的一次。

午后进宫,一直讲到月上枝头,才总算告一段落。

“工农商皆本”的说法太新潮,没法引经据典,只好不停举例。

陈子履在贵县崭露头角,所以引用贵县的例子最多。

正巧贵县是鱼米之乡,有广东米商常年往来,再加上后来的平天山银矿,工农商三样都有。

盛产稻米,所以能成为千年古郡;

米商往来,所以激励当地不断开垦农田,扩大粮产;

广东得到粮米补充,才能改稻为桑,产出更多生丝和棉花,织出更多丝绸或者棉布。

平天山银矿上缴银课之余,还雇佣了大量矿工,让县城愈发繁华,欣欣向荣。

假以时日,贵县说不定取代浔州,重新成为浔州府的府治。

当然,到时就不能叫浔州府了。

叫贵州府?或者贵港府?谁知道呢。

陈子履斟酌词句,提到国朝初期,土地荒芜、人口凋零。

那时候太祖选择重农抑商,对恢复人口是有好处的,是非常适宜的。

然而大明承平两百多年,如今超过了两万万人,适宜耕种的土地有限,没法让每一个百姓吃饱饭。

所以天下才会有那么多穷人——祖上留下一百亩土地,每一代都分家,所以每户子孙都只剩下三五亩,哪能不穷呢。

就算没有缙绅和恶吏盘剥,也富不到哪里去。

唯有鼓励工商,才能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饭吃,朝廷富裕,国家强盛。

朱由检自幼读四书五经,学的是圣人之道,哪里听过这样新奇的说法。

一时感觉离经叛道,一时又觉得所举的例子很有道理。

左右摇摆间,总想听得再透彻些。

如果不是亭子在室外,寒风刮得人受不了,他真想听到天亮。

陈子履从御前退下的时候,感觉双脚虚浮,累得几近虚脱。

给皇帝讲学,是真的累呀!

既要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又要句句谨慎,照顾皇帝的情绪,半点马虎不得。

真不知道陈子壮旬旬进宫开筵,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

想到过几日,可能还要进宫继续讲,就让人感觉头大如斗。

这一天的事情还没完。

跟着曹化淳退到回廊外,陈子履拿出一张单子。

这是呈送宫中的贡品礼单,包括缴获的奇珍异宝、济州特产,还有整整五十斤上品红参。

曹化淳看到“红参”二字,不禁有些忐忑:“这参……”

“曹公公见谅。下官也知道红参是新药材,不敢进献给陛下、太后服用。这是给太医院试药性的。大夫们都说好,再找些不紧要的人试服两年。的确没问题了,再让济州岛多送些好的来。”

陈子履非常谨慎,更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鬼知道皇帝、皇后、太后、妃子们吃了,会有什么反应。

万一运气不好,前脚吃了红参,后脚出了点别的毛病,跟谁说理去?

所以他在贡单上写明了,这是给太医院鉴定用的,不是给宫里人吃的。

曹化淳听得连连点头:“少保想得周到。”

陈子履又说了另外几样特产,其中济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确是佳品。

谨防途中受损,东西多备了一些,曹公公不妨带几盒回家享用。

又压低声音道:“有一事,下官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化淳道:“有什么不当讲的。少保尽管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