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赵俣:机关算尽偏漏庸(2 / 5)

加入书签

座宫殿。

    还有军饷和赏赐。

    平时要按月发饷钱,不然士兵凭什么卖命?

    逢年过节得给犒赏,打了小胜仗得发奖金,万一有人受伤致残,还得给安家费。

    拿赵宋王朝的禁军来说,一个普通步兵每月的饷银,够养活一家三口,这还是和平年月的标准。

    要是收编来的辽军也按这个数发,几十万张嘴等着领钱,户部的官员怕是得天天哭着去国库搬钱。

    更别说服装、棉被,行军时的帐篷,将士受伤生病时的药品,阵亡后给家属的抚恤,军营里的营房、马厩,哪一样不要钱?

    关键,这些辽军本就人心涣散,若是待遇跟不上,今天闹饷,明天逃营,到时候没当成炮灰,反倒在赵宋王朝境内生了乱子,那赵俣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好吧,要是这些辽军是能征善战的精兵也就算了,偏偏他们都是被金军击溃的惊弓之鸟,根本就派不上大用场。

    更关键的是,赵宋王朝现在不缺军队,根本用不上这些辽军。

    所以赵俣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辽军看着是兵,实则是一个个填不满的钱窟窿。与其把钱砸在他们身上,不如让他们留在辽国,靠着耶律延禧那点残粮苟延残喘,好歹还能替赵宋王朝多消耗一些金军。

    说穿了,用辽国的钱养辽国的兵,让他们跟金国互相耗着,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还有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如果这些辽军还是辽军,为了收复失地而战斗,赵俣随便给他们提供一些粮食、兵甲,他们有可能都会对赵俣歌功颂德。

    而如果赵俣将这些辽军收编为宋军,那么要是这些辽军的待遇比宋军差上一点点,他们都会心生怨怼,认为赵宋王朝厚此薄彼,将自己视为二等子民,觉得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却换不来应有的尊重与待遇。

    那时他们或许不会对赵宋王朝收留他们心生感激,而是会在现实的落差面前,将之迅速转化为对赵宋王朝的深深不满。

    真有那一天,这些曾经的辽军,或许非但不会成为抵御外侮的坚实盾牌,反而可能成为内乱的源头,如同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暗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汹涌而出,冲击赵宋王朝的根基,又或许昔日的敌人金国,反而成了他们心中某种“同病相怜”的对比对象。

    还有就是,在宋军之中,他们或许会受到排挤,被冠以“降卒”之名,那份屈辱与不甘,足以点燃他们内心的反叛之火。

    也就是说,一旦将这些辽军纳入赵宋王朝,就必须面对如何融合、如何安抚这一棘手问题。宋辽两国百年恩怨,岂是一朝一夕便能化解的?这些辽军之中,不乏对赵宋王朝怀有敌意的,若处置不当,恐将成为内部不稳定的根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