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谋定南都,昏君体验(2 / 6)
p> 偏偏,朱由校还找不到对付他们的借口。
毕竟,年底还没到,他们并没有逾期,只是在给他上眼药。
至于最后会不会到正面和他打擂台,都是未知数。
朱由校坐在东暖阁里,心中早已将这层关节想得透彻。
他之所以不愿轻易派钦差去江南,便是知道,若不先撬动南京六部这个“支点”,即便钦差去了,也只会被南京方面用“制度流程”搪塞回来。
而要撬动南京的“制度藩篱”,必先掌控其核心权力枢纽。
而这个权力枢纽,便在三个关键职位当中。
其一为南京守备武臣,亦称“外守备”,兼领中军都督府,由勋贵统领。
其二为南京守备太监,即“内守备”,代表皇权监察南京大小官员,直接向皇帝密奏,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眼线”。
这个职位,也是南京真正的话事人。
他掌管南京皇城、二十四衙门及明孝陵。
控制南京十七卫亲军(含锦衣卫、孝陵卫),实际掌握军权
其三为参赞机务,惯例由南京兵部尚书兼任,总揽南直隶军政要务,协调文武官员,是南京行政体系的“总调度”。
此三者互为牵制,又共同构成南京的权力核心。
只要掌控了这三个职位,便掌控了南京,掌控了南直隶。
而对此的布局,朱由校早就开始了。
朱由校的第一步落子,便瞄准了“外守备”之位。
此前担任此职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后裔、魏国公徐弘基。
这位勋贵虽忠于大明,却久居江南,与南京士绅集团往来甚密,对新政的态度始终暧昧。
今年推行番薯种植时,南京京营曾以“军粮充足”为由拒绝采购番薯,背后便有徐弘基的默许。
上半年,徐弘基因旧伤复发,递上辞呈请求致仕,朱由校却压着奏疏不批。
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顺理成章换上自己人的时机。
直到上个月,时机终于成熟。
朱由校一道圣旨,召英国公张惟贤即刻前往南京,接任南京守备武臣,同时赋予他“整肃南京京营”的全权。
张惟贤出身英国公府,素来以忠直著称,且久在北方任职,与江南士绅无甚牵连,更重要的是,他之前曾协助整顿京营,深知如何剔除军中的“地方势力渗透”。
旨意下达时,朱由校特意嘱咐张惟贤:“南京京营积弊已久,若有敢阻挠整肃者,可先斩后奏。”
这短短一句话,便是给了张惟贤打破江南军事壁垒的尚方宝剑。
紧接着,朱由校又动了“内守备”之位。
他将原南京守备太监召回北京,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太监高起潜。
这位高起潜之前曾是郑贵妃的旧仆,在郑贵妃失势期间见势不妙,果断倒向朱由校,不仅揭发了郑贵妃一党的多项密谋,更在后面抄家八大晋商的时候尽心尽力。
由此深得朱由校信任。
派高起潜去南京,朱由校自有深意:
高起潜既懂军事,能与张惟贤配合监督京营。
又善察言观色,能精准捕捉南京官员的异动,更重要的是,他无江南根基,只会一心向他这个皇帝效忠。
临行前,朱由校给高起潜的密令只有八个字:“摸清诸事,据实奏报。”
朱由校便是要让高起潜,撕开南京官场的龌龊。
至于兼任“参赞机务”的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朱由校则采取了“缓兵之计”。
王在晋虽非自己心腹,却也无明显劣迹,且在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