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草莽登堂,不拘一格(月票800加更!(2 / 4)

加入书签

上买的,算给大伙儿赔个罪,尝尝”

杨涟看着他这副不拘小节的模样,到了嘴边的训斥又咽了回去。

眼前这人,既非科举出身的文臣,也不是将门之后的武将,先前还是草莽里的人物,凭着平乱时的一股子悍勇才得了功名。

这般行事做派,与朝堂上那些循规蹈矩的官员截然不同,粗粝得像块没打磨过的石头。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竟能得陛下青眼,还要亲自召见

杨涟心中暗自诧异。

陛下用人的眼光,实在常出意料之外。

不过,这些日子陛下给他们的“惊喜”早已不少,他也渐渐习惯了。

“既然李参将上船了,那就启程吧。”杨涟挥了挥手,语气平静无波。

“哎!好嘞!”

李鸿基咧嘴一笑,把烧鸡往亲兵怀里一塞,麻利地退到一旁。

很快,甲板上响起了船工的号子声。

因是逆流而上,船刚离港时行得缓慢,岸边早已候着的纤夫们躬身拉起粗麻绳,“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像一串沉甸甸的石子投入暮色里的河面。

官船在纤夫的拖拽下,缓缓掉转船头,破开渐浓的夜色,朝着北方驶去。

船尾的灯笼在风中摇曳,映着浑浊的河水,也映着两岸渐远的灯火。

杨涟站在船头,望着越来越暗的河面,耳边是纤夫的号子与水声交织。

夜风渐凉,他裹紧了衣襟,目光望向北方的星辰。

前路漫漫,却也透着几分可期的光亮。

从北京顺流南下时,借着运河的水力,不到十日便能抵达山东。

可如今逆流北上,却需与水流较劲,足足耗了近一个月。

杨涟虽一路催促船工加快行程,抵达京师时,还是过了二十五日。

此时已是九月末,秋意早已浸透骨髓,连枝头最后几片枯叶都被寒风卷落,仿佛连秋天的尾巴都要抓不住了。

北上的这二十多天里,气温一日冷过一日,刚出山东时还只是早晚寒凉,越往北走,风里的寒意便越重。

待船抵北京地界,天空竟飘起了细碎的雪沫子。

雪粒小得像盐,落在衣袖上转瞬即化,却明明白白地宣告着:

冬天要来了。

船上众人早已换上了厚实的衣,连船头的船工都裹紧了袄,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一团团白雾。

官船在通州码头靠岸时,杨涟并未急于下船,而是叫来了等候在此的辽东都司差役,细细询问起九边的近况:

“辽东的军饷是否按时发放女真部最近可有异动”

他眉头紧锁,一边听一边在纸上记录,显然心思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边关。

与他不同,李鸿基则显得有些雀跃。

在码头等候多时的几位太监上前引路,他便跟着他们,换乘一辆骡车,朝着京师城区疾驰而去。

这是李鸿基头一回踏足北京城。

从前在银川卫,他见过最大的城池不过是府城,哪曾见过这般气象

车过德胜门时,他忍不住掀开车帘向外张望。

高大的城墙如墨色巨龙般蜿蜒伸展,城砖上的斑驳痕迹都透着岁月的厚重。

街面上车水马龙,行商坐贾吆喝声不绝,穿着各色服饰的行人摩肩接踵,连路边小贩挑着的画、风车,都让他觉得新鲜不已。

他这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模样,落在身旁太监眼里,不免透出几分隐晦的鄙夷。

那太监嘴角撇了撇,却碍于他是“陛下要见的人”,没敢多说什么,只催着骡车快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