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2章 归墟迷途(57)(3 / 9)

加入书签

中。阿吉将九枚阳气信物抛向空中,阳气的光融入光网,光网瞬间收紧,浊源之主发出最后一声尖叫,化作黑烟,被光网彻底净化。

浊源珠的浊气被全部净化,露出里面的淡金阳气,阳气顺着地脉连线,蔓延到九州各地,之前被污染的地脉节点重新泛起金光,归墟底渊、黑海、界碑岛的阳气也变得更浓,整个九州的地脉终于恢复了平衡。

众人瘫坐在黑色的礁石上,海风带着清新的气息,不再有浊气的腥涩。小鲛人跳进沈砚怀里,浊海珠的蓝光变得柔和,对着他轻轻摆动尾巴。渔民们欢呼起来,声音传遍荒芜的海岸,连远处的海浪都像是在呼应,拍打着礁石,发出欢快的声响。

可就在这时,沈砚怀里的《东海渔民俗志》突然自动翻到最后一页,空白页上渐渐浮现出几行古老的篆字,卓青辨认了许久,才读出声:“万浊之源虽散,然天地间执念不息,浊气终会再生,需‘九州守脉人’代代相传,以民俗为盾,以信念为矛,方能长治久安……”

水婆举起水心镜,镜光映出九州各地的守脉人——西域的阿依古在沙井边祭沙母,巴蜀的李老道在山神洞点燃山神灯,极北的雪卫在冰脉洞守护冰脉灵,岭南的瘴卫在瘴地巡查,每个人都在坚守着自己的守护职责。

阿吉握紧手中的沙阳符,眼神坚定:“流沙脉的守脉人会继续守护地脉,我会把这次的经历写下来,传给下一代。”卓青也点点头:“我会重修《沉城盐工录》和《水神志》,把所有民俗和守护的故事都记录下来,不让它们失传。”

沈砚看着眼前的众人,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朝阳,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翻开《东海渔民俗志》,在空白页上写下:“浊源之主已除,九州地脉复安,然执念不息,浊气难绝,需守脉人代代守护,以民俗为基,以信念为魂,九州安宁,方能长久……”

渔民们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返回渔港,白驼族的骆驼和岷山的向导也在等着返程。小鲛人对着朝阳的方向吐了个水泡,水泡里映出九州各地的景象:绿洲的胡杨林泛着绿,岷山的山泉清澈见底,归墟的海水湛蓝,东海的渔船往来如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沈砚知道,这场跨越归墟、东海、西域、巴蜀的守护之战,暂时告一段落,但守护的路永远没有尽头。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民俗,还有人愿意坚守信念,还有人愿意为了他人的平安挺身而出,九州的地脉就永远不会被浊气污染,这片土地就永远安宁。

众人牵着骆驼,往沙海边缘走,朝阳的光芒洒在黑色的礁石上,泛着温暖的金光。远处的黑海之滨,浊源碑的碎片渐渐被风沙掩埋,只留下淡淡的光痕,像是在诉说着这段守护的故事。而在更遥远的地方,新的守脉人正在成长,新的民俗故事正在发生,新的守护之旅,也在悄然酝酿。

沈砚一行人刚回到渔港半月,霜降的风就裹着寒气吹进了码头。往日里热闹的渔港,近来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沉闷——渔民们晒在船舷上的渔网,不到半日就结了层薄霜,霜粒泛着淡黑,用手一捻就化成细灰;妈祖庙前的香炉,香灰总聚成扭曲的形状,像极了之前见过的浊灵轮廓。

“是月牙绿洲来的信使!”陈阿公举着个裹着沙布的信筒,匆匆跑来找沈砚,布上还沾着西域的细沙,“阿依古的侄女阿娜说,月牙绿洲的霜降祭出了岔子,祭台的霜魂灯点不亮,沙井的沙阳玉泛着黑,地脉阳气快撑不住了!”

沈砚展开信纸,字迹娟秀却带着颤抖:“霜降祭乃西域地脉‘固阳之仪’,往年此时,霜魂灯照彻绿洲,沙阳玉映出金纹。今岁却异,灯芯沾霜即灭,沙井泛浊,夜有黑影绕祭台,似着唐时守脉人装束,阿姑(阿依古)查古籍,言是‘祭灵浊影’,需九州守脉人共助,否则绿洲地脉将断……”

“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