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天墓无极(58)(1 / 10)
陈野是在清晨五点被闹钟叫醒的,窗外的苏州甪直古镇还浸在露水里,青石板路泛着冷光。他揉了揉眼睛,从床底拖出那个磨得发亮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三件“宝贝”——巴掌大的放大镜、带刻度的强光手电、巴掌厚的《明清瓷器图鉴》,还有一块用了五年的小磁铁,这是他跑线下集市的全部家当。
“今天去西栅的早市,听说有农户拿老物件出来卖,说不定能捡个漏。”陈野对着镜子念叨,顺手把昨天买的肉包子塞进包里。他做线下鉴宝三年,没发大财,但也没亏过本,靠的就是“多看少买、细辨真伪”的规矩。
七点不到,西栅早市已经热闹起来。摊贩们支着塑料布,把老瓷片、旧铜锁、破木盒堆在地上,吆喝声混着豆浆油条的香气飘在空气里。陈野没急着下手,先沿着摊位慢慢逛,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过每一件物件——新手爱盯着光鲜的“大宝贝”,老手都知道,真东西往往藏在不起眼的角落。
走到中段,一个穿蓝布围裙的老奶奶蹲在地上,面前摆着个巴掌大的粉彩小罐,罐身上画着几朵淡粉色的桃花,罐口有点磕碰,看起来平平无奇。“姑娘,这罐怎么卖?”陈野蹲下来,手指没碰罐子,先看老奶奶的表情——她眼神躲闪,显然不懂这东西的价值。
“这是我家老头子年轻时收的,放阁楼几十年了,你给五十块就行,买回去装装豆子。”老奶奶的苏州话带着颤音,手里攥着个旧布袋。
陈野心里一动,拿出放大镜凑过去。先看釉面:民国粉彩的釉面温润,像蒙着一层薄纱,不是现代仿品的“贼光”;再看桃花的纹路,花瓣边缘有细微的晕散,是手工绘制的痕迹,机器印的纹路会很规整;罐底的款识是“大清光绪年制”,但字体是楷书,笔画有点飘——这是民国常见的“寄托款”,故意仿清代款识,实际是民国早期的东西。
“奶奶,这罐我要了,不过我得再看看有没有裂。”陈野拿出强光手电,从罐口照进去,内壁没有明显裂痕,只有罐口的小磕碰,不影响整体品相。他掏出五十块递过去,又多塞了十块,“您拿着买斤橘子吃。”
老奶奶愣了愣,连声道谢。陈野把小罐放进帆布包,刚起身,就被一个穿皮夹克的男人拦住了。“兄弟,这罐你多少钱买的?我出两百,转给我。”男人留着小胡子,眼神直勾勾盯着帆布包,一看就是专盯新手的“铲地皮”贩子。
陈野挑眉:“您懂行?这罐是民国寄托款,釉面有磨损,罐口还有磕碰,两百太贵了。”
男人脸色一变:“你懂个屁!这是清代的罐,我看你是捡了漏不懂卖!”
周围的摊贩都围过来,陈野干脆把小罐拿出来,对着众人说:“大家看,光绪款识是楷书,但清代光绪款多是篆书;再看釉面,民国粉彩的釉色偏粉,清代的更偏黄,这罐明显是民国的,市场价也就一百多,您这两百是想坑我还是坑老奶奶?”
男人被说得脸通红,骂了句“多管闲事”就走了。围观的人里,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拍了拍陈野的肩膀:“小伙子眼光不错,我叫老苏,玩老物件二十年了,前面有家农户要卖老红木椅,你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陈野眼睛一亮——红木家具是硬通货,只要是真的,基本不会亏。他跟着老苏往古镇深处走,穿过几条窄巷,来到一户带天井的老宅子前。农户姓王,四十多岁,正蹲在门槛上抽烟,院里摆着两把红木椅,椅背上雕着缠枝莲纹,看起来有些陈旧。
“苏叔,您可来了!这两把椅子您给看看,有人说值五百,我觉得太少了。”王大哥的烟蒂扔了一地,语气里满是焦虑。
陈野先绕着椅子转了一圈,没急着摸。老红木的鉴别,先看纹理:酸枝木的纹理像水流,有深褐色的“黑筋”,紫檀的纹理细,有“牛毛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