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8章 天墓无极(53)(5 / 10)
手:“这位是李奶奶,就是这批翡翠首饰的原主人——她母亲是民国时期的女先生,叫苏曼卿,当年在保定办过女子学堂。”
李奶奶握住陈砚的手,语气有些激动:“小伙子,麻烦你们帮我看看这些首饰,都是我母亲当年用的,后来战乱时藏在亲戚家,前段时间才找回来。有人说值不少钱,也有人说就是普通老物件,我心里没底,就想找懂行的人看看。”
走进店里,赵叔从里屋拿出一个红木盒子,打开后,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整齐地摆放着一套翡翠首饰:一支翡翠簪子、一对翡翠耳环、一只翡翠手镯,还有一枚翡翠胸针。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首饰上,翡翠泛着温润的绿色,银鎏金的底座虽然有些氧化,却更显岁月的厚重。
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支翡翠簪子,对着镜头调整好角度:“各位,先看这支簪子。簪头是一块椭圆形的翡翠,颜色是‘阳绿’,比张奶奶那只镯子的颜色更鲜亮,种水是‘老坑糯种’,透明度很好,里面的翠性很细,用手电照能看到均匀的纤维结构——这是民国老坑翡翠的典型特征。再看簪杆,是银鎏金的,上面錾刻着缠枝莲纹,你们看这些纹路,每一笔都有细微的手工痕迹,比如花瓣的边缘,不是完全规整的,这是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的最大区别——机器做的纹路会很平滑,没有这种‘活’的感觉。”
他又拿起耳环,耳环的翡翠是水滴形的,和簪头的翡翠颜色、种水一致,显然是同一块料子做的:“这套首饰应该是用同一块翡翠料制作的,颜色和种水完全匹配,这在民国时期很常见,因为当时的工匠讲究‘料尽其用’,一块好料会尽量做成一套首饰,显得协调。再看耳环的挂钩,是银鎏金的,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苏’字——这应该是李奶奶母亲的姓氏,和张奶奶镯子上的‘张’字一样,是家族印记。”
弹幕里一片惊叹。
“同一块料子做的!太讲究了!”
“‘苏’字印记!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
“李奶奶的母亲是女先生!太厉害了!民国时期办女子学堂不容易啊!”
李奶奶听到这里,眼眶有些发红:“我母亲当年办学堂,很多女学生家里穷,她就用自己的首饰换钱,给学生们买书本、衣服。这套首饰是她最喜欢的,舍不得换,才藏了起来,说要留给我当念想。”
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项链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看到桌上的翡翠首饰,眼睛立刻亮了:“赵叔,这批货我要了!你开个价,多少钱?”
男人是当地有名的古玩贩子,姓王,之前在潘家园和陈砚打过交道,专做老物件倒卖的生意。赵叔皱了皱眉:“王老板,这批首饰是李奶奶的,我只是帮忙看看,不卖。”
“不卖?”王老板笑了笑,走到李奶奶面前,从包里拿出一沓现金,“老太太,我给您十万,这堆老首饰您就卖给我,您拿着钱买点好吃的、好穿的,比留着这些没用的石头强。”
李奶奶脸色一沉:“这些不是没用的石头,是我母亲的念想,多少钱都不卖!”
陈砚站出来,看着王老板:“王老板,这批首饰是民国时期的精品,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李奶奶的母亲用它支持女子教育,是近代教育史的实物见证,不是普通的商品。你要是买回去倒卖,不仅会破坏它的历史价值,更是对前人的不尊重。”
王老板不屑地瞥了陈砚一眼:“你懂什么?古玩圈就是买卖,我花钱买,她愿意卖,天经地义。老太太,我再加五万,十五万,这可是最高价了!”
“你别逼李奶奶!”老杨也站了出来,“这批首饰的市场价值远不止十五万,就说这支簪子,老坑阳绿,银鎏金手工錾刻,单支就值十万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