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0章 天墓无极(45)(6 / 10)

加入书签

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洞口边缘刻着与玉片、铜铃相同的水纹。我将玉片嵌进洞口的凹槽里,再把听水铃放在玉片旁边,铜铃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响声,洞口的石板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青铜盒子。

青铜盒子里装着一卷用锦缎包裹的东西,展开后是一幅“秦淮风月图”,画的是清代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画中不仅有画舫、楼阁,还有许多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甚至连当时的商铺招牌、戏曲表演都清晰可见。更珍贵的是,画卷的末尾还附着一篇文字,详细记录了清代秦淮河畔的商业、文化和民俗,是研究清代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幅图还有一个秘密,”柳娘指着画卷中的一处阁楼,“你们看这座‘烟雨阁’,画得格外细致,阁楼的窗户里还藏着一个小小的‘福’字。其实,这座阁楼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就在秦淮河畔的白鹭洲公园里,阁楼的顶层藏着另一处秘藏的线索。”

我们立刻前往白鹭洲公园,找到那座“烟雨阁”。阁楼的顶层堆满了灰尘,角落里有一个隐蔽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本线装书,书名叫《秦淮秘史》。书中不仅记录了秦淮河畔的历史典故,还提到了一件“明代云锦龙袍”,据说这件龙袍是明代万历皇帝赏赐给南京织造局的,后来因为战乱流落民间,被藏在了秦淮河畔的一处古宅里。

我们按照书中的记载,在秦淮河畔的一条老巷里找到了那处古宅。古宅的门楣上刻着“织造府”三个字,虽然已经有些破败,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气派。我们在古宅的书房里,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书架后的密室,密室里放着一个樟木箱,箱子里铺着红色的绸缎,上面放着一件金碧辉煌的云锦龙袍。

龙袍的做工极为精湛,上面用金线绣着九条龙,龙纹栩栩如生,周围还绣着祥云、海水江崖等图案,即使过了几百年,依旧色彩鲜艳。“这是一件保存完好的明代云锦龙袍,”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专家看过龙袍后,激动地说,“云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巅峰,这件龙袍更是云锦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们将龙袍交给南京博物院进行保护和研究,离开古宅时,柳娘送给我们一枚小巧的云锦荷包:“这荷包里装着的,是云锦的‘母丝’,用它可以辨认出真正的古云锦。你们以后若是遇到与云锦相关的秘藏,或许能用得上。”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又先后前往扬州、杭州、嘉兴等地,每到一处,都能在听水铃和玉片的指引下,找到隐藏在水乡深处的秘藏——在扬州瘦西湖的白塔下,我们找到了清代的“扬州八怪书画册”;在杭州西溪湿地的芦苇荡里,我们发现了明代的“西溪渔乐图”;在嘉兴南湖的红船旁,我们找到了民国时期的“南湖会议纪念册”。

每一件秘藏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对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渐渐明白,那些发来消息的神秘人,或许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默默守护着华夏文明的人,他们分散在各个角落,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文明的火种,而我们,只是接过了他们递来的接力棒。

这天,我们在嘉兴南湖的一艘乌篷船上休息,我手里摩挲着听水铃和玉片,忽然发现玉片上的水纹似乎有了变化,原本模糊的纹路变得清晰起来,还隐隐透出一丝绿光。陈九爷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他接过玉片,放在阳光下仔细看了看:“这玉片好像在指引我们去下一个地方,你看这绿光的方向,像是在指向西北。”

我打开手机地图,朝着玉片绿光指引的方向看去,那里是安徽黄山的方向。就在这时,陌生号码的消息又发了过来,这次是一段视频,视频里是黄山的奇松怪石,云雾缭绕间,隐约能看到一座古老的道观,视频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黄山炼丹峰,道观藏秘。”

我们收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