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7 / 8)

加入书签

来。

“是石碑!”苏晓激动地喊道,“大家小心,慢慢清理周围的沙土,不要碰到石碑。”

队员们立刻放慢速度,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石碑周围的沙土。随着沙土逐渐被清理掉,石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约1.5米高、0.8米宽,碑身上隐约能看到刻痕。当石碑完全显露出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碑身上果然刻着两种文字,左侧是汉文,右侧是梵文,虽然部分文字被沙土覆盖,但“永乐七年”“郑和”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是郑和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上面写着‘永乐七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途经加勒,与当地国王友好往来,立此碑为证’,太珍贵了!这是斯里兰卡发现的第一块能确定为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填补了历史空白。”

林野用青铜罗盘再次检测石碑:“石碑整体完整,没有裂缝,但表面有一些风化痕迹,咱们需要做加固处理,再用防水布覆盖,避免海风和雨水进一步侵蚀。等加固完成后,咱们可以用3d扫描仪扫描碑身的文字,还原完整的碑文内容,录入数据库。”

苏晓立刻打开3d扫描仪,小心翼翼地对准石碑。扫描仪的激光束在碑身上缓缓移动,将每一个文字、每一道刻痕都精准记录下来。“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修复模糊的文字,还原碑文的完整内容,”苏晓说,“以后游客就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近距离观察石碑,甚至放大查看每一个文字的细节。”

在加勒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郑和石碑的清理、加固和3d扫描,还在石碑周围的沙土中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离开遗址前,普拉萨德所长代表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斯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专业技术,我们可能还要很久才能找到这块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在石碑发现地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石碑和出土的文物,还要与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合作,让更多人通过数据库了解这块石碑的历史价值。”

离开加勒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印度的科钦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科钦堡”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丝绸残片,证明科钦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斯郑和石碑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加勒港的郑和石碑3d模型、碑文翻译、出土文物数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南亚遗迹”专题页面,用中、斯、英三种语言展示石碑的发现过程和历史价值,还加入了“石碑保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石碑的清理、加固和扫描过程,为南亚地区的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称赞郑和石碑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友好交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还将其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候选文物。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斯郑和石碑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阿曼的合作邀请:“阿曼国家文物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马斯喀特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最近还发现了疑似郑和船队的瓷器窖藏,但窖藏位于海边的岩石层中,挖掘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确定窖藏的位置和范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