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2 / 8)
为郑和船队的文物,太有意义了!咱们现在就组织人手,把木板捞出来,送到工作站做保护处理。”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印尼考古队员对木板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他们先将木板从海水中捞出,用去离子水冲洗掉表面的盐分和淤泥;再将木板浸泡在脱水剂中,慢慢去除木材中的水分;最后用环氧树脂对木板进行加固,防止其开裂、腐朽。
在保护木板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在“郑和锚地”遗址展开了水下信号采集。当防水罗盘靠近海床时,信号中检测出了大量明代瓷器的成分,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镇的青花瓷,还有少量的龙泉青瓷,与郑和船队携带的瓷器类型完全一致。
“这里的海床看,数量不少,说不定有完整的瓷器。咱们可以申请水下考古设备,对海床进行勘探,说不定能发现更多郑和船队的文物。”
阿古斯所长立刻联系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申请水下考古设备。第四天下午,水下考古机器人运到了遗址,机器人带着摄像头和探测仪,潜入海床花瓷残片,还有一把完整的明代“腰刀”,刀身虽然生锈,但刀柄上的“永乐年制”字样还能看清。
“是永乐年间的腰刀!”林野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激动地说,“永乐年间正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这把腰刀很可能是郑和船队士兵使用的,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锚地。”
在三保垄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明代船舶残体的保护和“郑和锚地”的信号采集,还帮助印尼考古队员建立了水下文物检测系统,培训了四名队员使用防水型检测设备。离开遗址前,阿古斯所长带着他们参观了当地的郑和庙,庙内保存着一块明代的石碑,上面刻着“郑和船队在此停泊”的字样。
“这块石碑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是三保垄港与郑和下西洋关联的重要证据,”阿古斯所长指着石碑说,“现在有了你们发现的船舶残体和腰刀,再加上这块石碑,就能完整还原郑和船队在三保垄港的历史了。”
离开三保垄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考察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锚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证明马六甲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港。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尼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三保垄港的明代船舶残体数据、腰刀照片、青花瓷成分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遗迹”专题页面,用中、印尼、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水下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防水型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水下文物的保护技术,为东南亚地区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中印尼两国文化部门的高度评价。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还专门举办了“郑和下西洋文物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3d船舶残体模型和明代腰刀照片,吸引了大量观众,很多当地民众还自发组织了“重走郑和航线”的活动,传承郑和精神。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尼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文莱的合作邀请:“文莱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文莱河沿岸的考古遗址数据,那里流传着郑和船队曾在那里停留的传说,最近还发现了疑似明代的瓷器残片,但遗址位于热带雨林中,植被茂密,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更多文物。”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文莱河畔,郑和停留,瓷器为证”,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文莱河沿岸的遗址!要是能在那里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证明郑和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