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0章 尸易无限(155)(7 / 9)
保护经验,希望能帮上忙。那些木板的材质有没有检测过?是不是和中国汉代的造船木材一致?”
阮文雄馆长接过简介,翻到船舶遗迹的页面,连连点头:“还没来得及详细检测,但从外观上看,木材的纹理和我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看到的汉代古船木材很像。会安古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汉代的时候就有中国商船来这里,唐代更是热闹,很多中国商人在这里定居,现在古城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中华会馆’呢。”
坐上去会安古城的汽车,车窗外的越南乡村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稻田泛着翠绿,水牛在田埂上悠闲地踱步,偶尔能看到穿着奥黛的越南姑娘骑着摩托车经过。阮文雄馆长指着远处的秋盆河说:“秋盆河是会安古城的母亲河,东河港区就位于秋盆河入海口,古代的商船就是沿着这条河进入会安,在这里装卸货物,再转运到东南亚其他地区。”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秋盆河方向:“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木材的保存状态,比如腐朽程度、水分含量,还能判断周围土壤的酸性强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到了遗址,咱们先检测木板的保存状态,再采集周围的土壤样本。”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会安古城东河港区遗址。遗址位于秋盆河岸边,四周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几名越南考古队员正在用塑料布覆盖刚清理出的木板,旁边的临时实验室里放着各种检测设备。阮文雄馆长指着塑料布覆盖的区域说:“那就是疑似汉代商船残体的木板,一共三块,最长的有一米五,上面还能看到明显的榫卯结构,是典型的中国古代造船工艺。”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小心翼翼地靠近木板。检测仪的探头轻轻接触木板表面,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木材腐朽程度35%,水分含量28%,周围土壤ph值4.2——酸性极强。
“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林野皱着眉头说,“酸性土壤会加速木材腐朽,现在必须先中和土壤的酸性,再给木材做脱水加固处理。我们带了碱性缓冲剂和木材加固剂,可以先在木板周围的土壤中加入缓冲剂,降低酸性,再用加固剂渗透木材,防止进一步腐朽。”
苏晓则用3d扫描仪扫描木板的榫卯结构:“这榫卯结构是汉代典型的‘燕尾榫’,和广州出土的汉代古船榫卯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这些木板来自中国汉代的商船。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建立木板的3d模型,即使木板最终腐朽,也能在数据库里保留完整的结构数据。”
阮文雄馆长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松了口气:“太好了!之前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现在有了你们的方案,终于能保住这些珍贵的木板了。你们的3d扫描技术也很有用,以后游客就能通过数据库看到汉代商船的残体细节,了解中越海上交流的历史。”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越南考古队员对木板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处理。他们先在木板周围的土壤中加入碱性缓冲剂,将土壤ph值调节到6.5左右;再用低压注射的方式,将木材加固剂渗透到木板内部,增强木材的强度;最后在木板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保护薄膜,防止水分和酸性物质再次侵蚀。
在保护木板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在东河港区遗址展开了信号采集工作。当青铜罗盘靠近木板周围的土壤时,信号中检测出了汉代陶器的残片成分,还有微量的丝绸纤维——虽然纤维已经碳化,但通过信号对比,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丝绸纤维一致。
“这里不仅有汉代商船的残体,还有汉代的陶器和丝绸残留!”苏晓兴奋地说,“这证明当时商船上装载的货物不仅有瓷器,还有丝绸,进一步印证了会安古城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