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0章 尸易无限(155)(2 / 9)
清理陶片上的淤泥:“这是一块汉代‘硬陶’的残片,质地坚硬,水波纹是典型的汉代风格,应该是从中国南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过来的。你们看这边缘的磨损痕迹,明显是经过长期海上运输造成的,证明它是‘原装’的中原文物,不是本地仿品。”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在东港遗址展开了系统的信号采集和清理工作。他们在盗洞附近的清理区里发现了更多汉代陶片,还有几块丝绸残片,通过3d扫描和纤维检测,确定丝绸是中国汉代的桑蚕丝,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红色染料,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染料成分一致。
“这是重大发现!”哈立德博士拿着丝绸残片,激动地说,“这证明汉代的中国丝绸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亚历山大港,比之前认为的唐代早了几百年!你们的青铜罗盘太神奇了,要是没有它,我们可能还在盲目清理。”
就在工作顺利进行时,第四天凌晨,遗址的安保人员突然发现有可疑人员在盗洞附近活动,立刻发出警报,可疑人员迅速逃离,只留下一把洛阳铲和几个新挖的小坑。林野和苏晓赶到现场,用青铜罗盘检测小坑周围的土壤,发现信号中有金属的成分。
“他们可能在寻找金属文物,比如铜镜或铜钱,”林野分析道,“罗盘检测到的金属信号很弱,但能确定是铜质,可能是汉代的‘五铢钱’。咱们得加快清理速度,同时加强安保,不能让他们得逞。”
哈立德博士立刻联系了当地警方,增加了巡逻人员,还在遗址周围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当天下午,林野和苏晓在金属信号强烈的区域清理出一枚残缺的铜钱,铜钱的边缘还能看到“五铢”的字样,虽然大部分已经锈蚀,但通过信号对比,与西安出土的汉代五铢钱信号高度一致。
“这是汉代五铢钱!”苏晓兴奋地说,“这是目前亚历山大港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物,证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了地中海沿岸,比《后汉书》记载的还要早!”
在东港遗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还清理出了一艘古代木船的残体,船体的木材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为汉代,船上还残留着一些陶片和丝绸纤维,证明这是一艘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船。哈立德博士看着木船残体,感慨地说:“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证据’,有了它,咱们就能完整还原汉代中国与埃及的贸易路线了。”
离开亚历山大港前,林野和苏晓与哈立德博士签订了《中埃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数据共享协议》。根据协议,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将提供亚历山大港、卢克索等遗址的考古资料,“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将新增“中埃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用中、英、阿拉伯三种语言展示双方的考古发现,还将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船舶复原”项目,还原汉代商船的样貌。
“那些挖土党虽然可恶,但也让我们意识到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哈立德博士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东港的核心区域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用你们的技术帮我们找到更多文物,也帮我们建立遗址保护的‘信号监测系统’,防止盗掘。”
离开埃及后,林野和苏晓又前往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遗址,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口。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瓷器和汉代陶片,证明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节点,也印证了亚历山大港的文物确实是通过这条路线传播的。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埃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亚历山大港、科伦坡港的遗址数据与国内的汉代、唐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跨洲交流”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从广州、泉州到科伦坡、亚历山大港的海上路线,标注重要的港口和文物出土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