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3 / 9)

加入书签

着技术团队,开始建立遗址之间的文化关联模型。他们通过分析地脉信号、文物纹饰、制作工艺等数据,绘制出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传播路线图——从长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到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再到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最后到西南地区的古蜀、古滇、夜郎文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播链。

“这条传播链太重要了,”郑队长看着传播路线图,“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多元一体的,不同地区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比如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工艺传播到石家河,与当地的玉器工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古蜀文明的青铜工艺又传播到古滇和夜郎,影响了当地的青铜制作技术。”

就在文化关联模型即将完成时,林野在整理爷爷的日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泛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西南地区的一条隐秘古道,旁边写着:“古道通滇蜀,藏有文明秘钥。”他赶紧把地图拿给苏晓和郑队长看:“这可能是古代西南地区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说不定古道沿线还有未被发现的文明遗址!咱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地脉信号分析,寻找古道沿线的潜在遗址。”

苏晓立刻调出数据库中的西南地区地脉信号分布图,与古道地图进行比对:“你看,古道沿线的几个区域,地脉信号异常,很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遗址。比如云南昭通的豆沙关附近,信号强度与古滇国遗址相似,说不定是古滇国的一个重要驿站;还有贵州毕节的鸡鸣三省附近,信号混合了夜郎国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可能是一个文化交流枢纽。”

郑队长立刻将这一发现汇报给周局长,周局长决定成立专项勘探组,对古道沿线的可疑区域进行勘探。勘探组由林野、苏晓带队,配备了青铜罗盘和现代物探设备,还邀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勘探工作从云南昭通开始,沿着古道向贵州、四川方向推进。

在豆沙关附近,林野的青铜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指向一处山坡。勘探组立刻在该区域进行物探,发现地下三米处有密集的陶质和石质信号。经过小规模挖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一件陶瓮上刻着古滇国的族徽,证明这里确实是古滇国的驿站遗址。在鸡鸣三省附近,勘探组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青铜冶炼遗址,出土的青铜残片上刻着夜郎国和巴蜀文化的混合纹饰,进一步证明了古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勘探工作的推进,古道沿线陆续发现了12处未被记录的古代文明遗址,其中3处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完善了西南地区的文明遗址图谱,还为文化关联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让数据库的内容更加丰富。

年底时,“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顺利完成。在四川省文物局举办的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周局长展示了数据库的核心功能和最新发现:“目前数据库已收录西南地区149处文明遗址的地脉信号数据,完成1200件重点文物的3d数字化扫描,建立了87组文化关联模型。下一步,咱们将启动第三阶段工作,开发线上展示平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向公众正式开放。”

发布会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站在省文物局的展厅里,看着墙上展示的西南地区文明遗址分布图,心里满是感慨。苏晓手里拿着爷爷的笔记本,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个数据库,肯定会很骄傲。咱们不仅完成了他的心愿,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了一点贡献。”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像是在呼应着远方的文明遗址,也像是在期待着数据库未来的发展。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工作组,开始了数据库第三阶段的建设。他们要和技术团队一起,开发线上展示平台,设计互动功能,让公众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