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2 / 9)

加入书签

和苏晓留在省文物局,与技术团队讨论地脉信号采集的具体方案。技术团队负责人张工拿出一台便携式物探仪:“咱们可以将青铜罗盘的信号输出端与物探仪连接,把罗盘捕捉到的地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而且这台物探仪还能检测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辅助判断遗址的文化层年代。”苏晓看着仪器,兴奋地说:“咱们还可以在采集信号时同步拍摄遗址的影像资料,用VR技术还原遗址的原始风貌,让数据库更具沉浸感。”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先后前往三星堆、金沙、古滇国、夜郎国四个重点遗址进行地脉信号采集和文物数字化扫描。在三星堆遗址,他们用青铜罗盘采集了祭祀坑的地脉信号,发现坑内不同区域的信号差异明显,祭祀区的信号强度是普通居住区的3倍,证明祭祀活动在古蜀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金沙遗址,技术团队用3d扫描仪扫描了太阳神鸟金盘,还原了金盘上每一根纹路的细节,甚至能清晰看到当年工匠留下的加工痕迹;在古滇国遗址,他们采集了青铜贮贝器的地脉信号,结合器物上的纹饰,还原了古滇人农耕和祭祀的生活场景;在夜郎国遗址,通过对城垣地脉信号的分析,确定了夜郎国都城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采集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在雅安玉矿遗址,由于矿坑深处的信号干扰较强,青铜罗盘的信号采集一度不稳定。林野和苏晓根据爷爷的笔记,调整了罗盘的采集参数,还在矿坑内设置了多个采集点,最终成功获取了稳定的地脉信号。在湘西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由于冬季气温较低,3d扫描仪的镜头容易起雾,技术团队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就对设备进行预热,确保扫描数据的准确性。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四个重点遗址的数据采集工作顺利完成。工作组回到成都后,立刻开始数据库的搭建。技术团队将采集到的地脉信号、文物3d模型、遗址影像资料整合到数据库系统中,开发了文化关联分析功能——只要输入一个遗址的名称,就能显示该遗址与其他遗址的文化关联度,还能调出相关的文物和考古报告。林野和苏晓则负责撰写数据库的使用说明,详细介绍每个功能的操作方法,确保专家和公众都能轻松使用数据库。

数据库搭建完成后,工作组邀请了部分专家进行测试。王院士登录数据库后,输入“三星堆”关键词,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三星堆与金沙、古滇国、夜郎国的文化关联图谱,还有青铜面具、神树等文物的3d模型。他点击青铜面具的模型,屏幕上弹出了面具的制作工艺模拟视频,从矿石开采到青铜铸造,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这个数据库太完善了,”王院士感慨道,“不仅能为科研提供支持,还能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数据库,工作组决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下体验活动。活动当天,博物馆里挤满了游客,大家排着队体验数据库的线上平台。孩子们戴着VR眼镜,“走进”三星堆的祭祀坑,近距离观察青铜神树;老年人则通过触摸屏,查看家乡附近的文明遗址,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林野和苏晓在现场为游客讲解数据库的功能,还展示了青铜罗盘的地脉信号采集过程,引来游客们的阵阵惊叹。

“原来咱们西南地区有这么多珍贵的古代文明!”一位来自云南的游客看着数据库里的古滇国文物,激动地说,“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三星堆,现在通过数据库,能看到这么多遗址的文物和历史,还能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太有意义了。”苏晓笑着说:“后续咱们还会更新数据库,加入更多遗址的资料,让大家能全方位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体验活动结束后,工作组又投入到数据库第二阶段的建设中。林野和苏晓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