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7章 尸易无限(152)(4 / 8)
着纹路,能感受到当年工匠精湛的技艺:“这螺旋纹的手法和长江源太阳纹石板上的几乎一样,说明这里的龙山文化先民和长江源的‘太阳之民’确实有交流!”
坐上去偃师区的汽车,刘队长从背包里掏出一叠图纸,里面有遗址的勘探地图和初步的遗迹分布图:“目前已经确定遗址的范围约两万平方米,中心区域有一处大型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宫殿或祭祀建筑的基址。咱们明天先从台基南侧开探方,那里的物探信号最强,说不定能找到重要的礼器。”苏晓看着地图,突然指着台基西侧的一个红点:“这里的信号混合了黑陶、玉器和青铜的特征,会不会是祭祀坑?长江源和柳湾遗址的祭祀区都在建筑西侧,说不定这是古代文明的共同布局习惯。”刘队长眼睛一亮:“有道理!明天咱们多开一个探方,重点关注这个区域!”
抵达遗址临时驻地时,天色已经擦黑。驻地是几排简易的板房,门口的空地上堆满了考古工具和密封袋。刘队长领着大家走进会议室,墙上挂着巨大的遗址航拍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已勘探出的遗迹。“这是咱们最新的航拍数据,”刘队长指着图中央的黄色区域,“这个夯土台基东西长约五十米,南北宽三十米,台基边缘有明显的柱洞,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而且台基周围分布着十几个小型探孔,每个探孔都出土了不同类型的文物,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刘队长、郑队长来到遗址区。台基南侧已经用白色石灰画出了两个5米x5米的探方,队员们正忙着搭建防雨棚。“小林、苏晓,你们负责西边的探方,重点找祭祀相关的遗迹;我和郑队长负责东边的探方,看看台基的结构。”刘队长分配好任务,递给两人一副手套和一把小铲子。
林野和苏晓走进西边的探方,开始清理表层土壤。刚挖了不到半米深,苏晓的铲子就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她赶紧放慢速度,用软毛刷轻轻扫开泥土——一片黑色的陶片渐渐显露出来,陶片上刻着精美的云雷纹,边缘还残留着朱砂的痕迹。“是龙山文化的黑陶礼器残片!”苏晓激动地说,“这云雷纹和古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很像,说明文化交流的范围比咱们想象的还广!”
林野继续清理陶片周围的泥土,发现残片来自一个大型的黑陶甗(yǎn)——一种古代的炊煮器,甗的下半部分还保留着完整的三足,足上刻着螺旋纹,与长江源遗址的纹饰完全一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龙山文化黑陶甗!”林野小心地把甗的残片拼接起来,“而且上面同时有云雷纹、螺旋纹,还有仰韶文化的宽带纹痕迹,简直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体’!”
随着挖掘深入,探方里的文物越来越多:西侧出土了一件玉璋,璋身上刻着太阳纹和神人兽面纹,太阳纹来自长江源和金沙遗址,神人兽面纹则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相似;东侧发现了一个青铜残片,残片上的虎纹与夜郎国权杖头的虎纹风格一致;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探方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用黑陶片和玉器碎片砌成的祭祀坑,坑内摆放着三件完整的礼器——一件黑陶鼎,鼎身上刻着不同文化的纹饰;一件玉璧,璧面上的符号与星图上的一致;还有一件青铜爵,爵的造型来自中原地区,但纹饰却融合了西南文明的元素。
“这祭祀坑就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刘队长蹲在探方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礼器,“一件器物上融合了中原、长江、西南多个文明的元素,这在整个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它证明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文明的各个区域就已经形成了密切的交流网络,为后来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在祭祀坑上方采集地脉信号。当罗盘靠近玉璧时,信号突然变得异常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三星堆、金沙、长江源、柳湾等遗址的信号都有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