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尸易无限(96)(3 / 8)

加入书签

乐年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特征,上面还有缠枝莲纹的残痕,与郑和船队携带的瓷器风格完全一致。”

为了进一步确认,吴贤团队将瓷片带回国内,通过碳十四检测,确定瓷片的年代为公元14至15世纪,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符。“这一发现为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美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说明当时中国与美洲可能已经存在间接的文化交流。”吴贤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未来,我们计划与秘鲁考古部门合作,对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的中国文物,还原明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全貌。”

合作发掘工作开始后,吴贤团队与秘鲁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又发现了更多的中国瓷器碎片,包括明代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铜钱——“永乐通宝”。这些发现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轰动,不少学者纷纷表示,这将重新审视明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范围。

在秘鲁工作期间,吴贤还收到了国内的好消息:“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新增了秘鲁、墨西哥等美洲文明古国成员,联盟的合作范围从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了美洲,未来将开展更多跨文明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一步,不同文明的文化遗产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吴贤在联盟视频会议上说。

发掘工作结束后,吴贤团队带着瓷器碎片和铜钱返回中国。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新发现特展”上,这些文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吴贤站在展览现场,看着观众们对文物充满好奇的眼神,心中满是感慨——从追回流失文物到参与国际考古合作,从推动文明古国联盟到促进跨文明交流,他和团队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跨洋对话,文明共生”的墨迹在灯光下尚未完全干透,吴贤的手机便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埃及文物部穆罕默德”的名字。接起电话,穆罕默德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吴,卢克索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底座出现严重风化,部分象形文字已经模糊,我们尝试了多种修复方案都没有效果,希望你能带领团队来埃及支援。”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文物,雕像底座的象形文字记录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军事功绩和宗教活动,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吴贤立刻答应:“我们明天就出发,会带上最新的石质文物修复设备和材料。”

次日清晨,吴贤、苏湄和三名石质文物修复专家组成的团队,登上了前往埃及卢克索的航班。抵达卢克索神庙时,穆罕默德早已在神庙门口等候。走进神庙,吴贤看到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矗立在庭院中央,雕像底座的侧面有一块约两米见方的区域,表面的象形文字因风化出现了多处剥落,部分字符甚至已经消失。

“我们检测发现,风化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温度变化和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侵蚀导致的,石质表面的孔隙扩大,象形文字的边缘逐渐剥落。”穆罕默德指着底座说。吴贤蹲下身,用手轻轻触摸底座表面,能感受到明显的粗糙感,部分区域的石块已经变得松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检测仪,对石质进行分析:“底座的石材是石灰岩,本身质地较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先用纳米硅溶胶对石质进行加固,再用微晶石材料填补剥落的象形文字,最后进行做旧处理,确保修复后的部分与原雕像风格一致。”

团队立刻开始准备修复工作。苏湄带领两名专家配置纳米硅溶胶——这种材料能渗透到石灰岩的孔隙中,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既加固石质,又不影响石材的透气性。吴贤则和另一名专家用细毛刷清理底座表面的灰尘和松散的石屑,确保修复区域干净整洁。

修复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填补剥落的象形文字。吴贤团队与埃及象形文字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