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3章 尸易无限(88)(4 / 8)

加入书签

的特制防尘布。出发前,林深特意带上了父亲留下的那本《沙漠遗址保护笔记》,里面记录了父亲应对沙暴的经验,或许能派上用场。

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应急团队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文物局局长阿赫迈托夫早已在机场等候。“林教授,情况比预想的更糟!”阿赫迈托夫的脸上满是焦虑,“沙暴过后,科斯托比古城的西城墙已经坍塌了三分之一,唐代陶窑的顶部也被流沙覆盖,我们尝试清理了几次,都因为流沙不断堆积而失败。”

林深没有耽搁,立刻跟着阿赫迈托夫前往科斯托比古城。车子驶离市区,越往沙漠深处走,植被越稀疏,远处的沙丘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看似平静,却藏着吞噬遗迹的危险。抵达遗址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痛:原本完整的西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流沙像黄色的潮水,淹没了陶窑的大半部分,几名当地考古队员正徒劳地用铲子清理着沙子。

“不能再用铲子硬挖!”林深立刻制止,“流沙的流动性强,硬挖只会让更多沙子涌进来,还可能破坏陶窑内部的结构。”他翻开父亲的笔记,里面提到过一种“分段固沙法”——用沙袋在流沙区周围搭建临时围栏,减缓沙子流动速度,再用高压水枪以低压模式缓慢冲洗表层流沙,同时用防尘布覆盖暴露的遗迹。

团队立刻按照这个方法行动。专家们先用沙袋在陶窑周围围出一个方形区域,地质工程师则用仪器监测流沙的流动速度,确保围栏能起到阻挡作用。林深亲自操作高压水枪,水流轻柔地拂过流沙,一层薄薄的沙土被冲开,露出了陶窑顶部的砖块。“小心!”他突然喊道,“这里有陶片!”

队员们立刻停下动作,用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砖块周围的沙土,一片带有青釉的唐代陶片渐渐显露出来。“是唐代的三彩釉陶片!”阿赫迈托夫激动地说,“这种陶片在科斯托比古城还是第一次发现,说明这里当年可能有专门的制陶作坊!”

抢救工作持续了三天三夜。白天,队员们顶着烈日清理流沙,汗水浸湿了防护服;夜晚,他们轮流值守,监测流沙的动态,防止夜间突发的风沙再次掩埋遗迹。林深几乎没合过眼,他一会儿指导队员调整水枪压力,一会儿查看陶窑内部的结构稳定性,累了就靠在沙袋上歇一会儿,手里始终攥着父亲的笔记。

第四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遗址上时,陶窑的全貌终于显露出来。这是一座完整的唐代马蹄形陶窑,窑壁上还残留着当年烧窑时的烟痕,窑腔内散落着数十片三彩釉陶片,甚至还发现了一把保存完好的唐代陶拍。“成功了!”队员们欢呼起来,阿赫迈托夫紧紧握住林深的手,眼眶通红:“林教授,谢谢你!是你们保住了科斯托比古城的珍贵遗迹!”

林深笑着摇了摇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接下来,我们还要制定长期的固沙方案,在遗址周围种植耐旱的沙生植物,建立永久性的防风屏障,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在科斯托比古城的后续保护工作中,林深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团队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在遗址周边种植了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能固定流沙,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他们还在遗址旁建立了一座小型的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风速、沙流量和植被生长情况,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离开哈萨克斯坦前,阿赫迈托夫邀请林深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林深看到了去年联合勘探队发现的唐代商栈文物,其中一件刻有“开元通宝”字样的铜钱,让他想起了在黑石城出土的同类文物。“这些文物就像拼图一样,”阿赫迈托夫说,“每发现一件,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丝绸之路当年的繁华。”

林深点了点头,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