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3章 尸易无限(88)(2 / 8)

加入书签

构合作,将数字资源免费开放。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和留言涌向团队——有老师用数字博物馆的资源给学生上历史课,有学者通过数字化模型研究遗址的建筑结构,还有普通游客表示,希望未来能亲自沿着丝绸之路旅行,看看这些真实的遗址。

就在林深以为工作会顺利推进时,一个紧急消息传来——伊朗的塔克·伊·布斯坦遗址遭遇了强降雨,部分区域出现了渗水,可能会影响到之前发现的小型石室壁画。林深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带领文物修复专家前往伊朗。

抵达遗址后,林深和穆罕默德的团队立刻对渗水区域进行勘察。他们发现,雨水通过遗址顶部的裂缝渗入地下,已经导致小型石室的部分壁画出现了霉变。“必须尽快修复,否则壁画会被彻底破坏。”林深皱着眉头说。团队制定了紧急修复方案:先用吸水材料清理渗水,再用特制的防霉剂处理霉变区域,最后在遗址顶部加建防雨棚,防止再次渗水。

修复工作持续了半个月。林深每天都待在石室里,亲自操作修复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壁画上的霉斑。有一天,他在清理壁画角落时,发现了一个微小的符号——这个符号与父亲日记里提到的“文明宝库”钥匙符号一模一样。他立刻叫来穆罕默德,两人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符号其实是一个隐藏的通道标记。

顺着符号指示的方向,他们在石室的墙壁后发现了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里堆满了碎石,清理后,尽头出现了一个小型窖穴。窖穴里存放着一批用丝绸包裹的文献,大多是汉文和波斯文的手稿,记录了唐代商队与波斯商人的贸易往来,还有一些关于“文明宝库”建造者的记载。

“这些文献太重要了!”穆罕默德激动地说,“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文明宝库’的历史,甚至可能解开黑石城与‘文明宝库’建造者的神秘联系。”林深小心翼翼地将文献收好,决定带回敦煌的修复中心进行进一步处理和研究。

回到敦煌后,林深带领团队对文献进行了修复和解读。他们发现,这些文献中提到,“文明宝库”的建造者是一个名为“墨石族”的古老部落,这个部落擅长开采和雕刻黑石,曾在丝绸之路中段建立了多个据点,黑石城就是其中之一。墨石族与汉代商队合作,通过黑石上的螺旋纹路传递商贸信息,后来因为战乱,部落逐渐消失,只留下了这些遗址和文物。

这一发现,填补了丝绸之路中段文明研究的空白。林深和团队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在国际考古期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表示,这一发现为理解丝绸之路的文明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就在林深忙于解读文献时,“丝绸之路跨国文物保护联盟”传来消息——联盟决定在敦煌设立“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人才培训中心”,邀请林深担任主任,负责为沿线国家培养文物保护人才。林深欣然接受,他知道,只有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才能让丝绸之路的文物保护事业长久发展。

培训中心的第一期学员来自十个国家,包括考古学家、文物修复师和遗址管理人员。林深为学员们设计了系统的培训课程,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操作。他带着学员们前往黑石城和库车古城遗址,现场讲解遗址保护的要点;在修复中心,他手把手地教学员们使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处理受损的文物。

来自阿富汗的学员阿依莎,是一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她在培训中表现出色,尤其擅长壁画修复。结业时,她对林深说:“谢谢您,林老师。我回去后,要把学到的技术用到喀布尔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中,让更多受损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林深看着她坚定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未来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事业的希望。

培训中心的工作步入正轨后,林深又开始筹备“丝绸之路文明论坛”。他希望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