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4章 尸易无限(89)(1 / 9)
夕阳的余晖洒在父亲墓碑前的青草上,林深轻轻拂去照片上的细沙,指尖掠过“黑石文化研究中心”牌匾上的字迹,忽然想起十年前在父亲书房发现那封泛黄信纸的清晨。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西出阳关,黑石为记”这八个字背后,藏着如此厚重的文明密码。如今,这些密码正通过一块块黑石、一场场展览、一本本读本,传递到更多人手中。
离开墓地时,手机震动起来,是“丝绸之路黑石文化跨国巡展”筹备组打来的电话。负责人兴奋地说:“林教授,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的博物馆都已经确定参展文物了!伊朗会带来萨珊王朝时期刻有螺旋纹路的黑石印章,土耳其准备了安纳托利亚高原新发现的黑石祭祀器,哈萨克斯坦还特意拿出了当年商队遗留的黑石令牌!”
林深的脚步顿了顿,心中涌起一阵暖意。这些跨越国界的文物,即将在同一个展厅里相遇,就像千年前它们曾在丝绸之路上陪伴着商队,共同见证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太好了,”他对着电话说,“我们还要在每个展区设置‘黑石故事墙’,把每件文物背后的商队故事、部落传说都写上去,让观众不仅能看到文物,还能读懂文物背后的文明脉络。”
挂了电话,林深驱车前往“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刚走进大门,就看到几名年轻的修复师围着工作台讨论着什么。走近一看,工作台上放着一块刚从科斯托比古城送来的黑石碎片,碎片上刻着模糊的突厥文符号。“林教授,这块碎片的纹路和我们之前研究的汉代黑石不太一样,”一名年轻修复师递过放大镜,“我们怀疑它可能是唐代商队与突厥部落交流时使用的信物。”
林深接过放大镜,仔细观察碎片上的纹路。纹路的螺旋走向与汉代黑石一致,但边缘的突厥文符号却带着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你说得对,”他点点头,“这很可能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产物。汉代商队将黑石文化带到西域,突厥部落又在黑石上加入了自己的文字符号,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混血’黑石。我们要尽快对碎片进行碳十四检测,确定它的年代,再联合突厥文专家解读这些符号,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历史线索。”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林深带领团队完成了对黑石碎片的检测和研究。检测结果显示,这块碎片的年代为唐代中期,上面的突厥文符号翻译过来是“安全通行”的意思。结合在科斯托比古城发现的唐代商栈遗迹,专家们推测,这块黑石是当年突厥部落发给唐代商队的通行凭证,商队持有它,就能在突厥部落的领地内安全通行。
这一发现让林深更加坚定了“黑石文化是文明交流活化石”的判断。他立刻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在国际考古期刊上,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突厥史专家特意发来邮件,希望能与林深团队合作,共同研究丝绸之路上的“多文明融合型黑石”。
就在林深忙着推进黑石研究时,“丝绸之路小守护者”研学活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来自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的二十名外国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子女,从小就听着丝绸之路的故事长大。
研学活动的第一站是敦煌莫高窟。在壁画前,林深用英语和中文双语讲解着壁画中的商队场景:“你们看,这幅壁画上的商队里,既有穿着汉服的中国人,也有穿着波斯服饰的伊朗人,还有穿着突厥服饰的中亚人。千年前,他们带着各自的商品和文化,沿着丝绸之路相遇、交流,就像你们今天从不同国家来到这里一样。”
一个来自伊朗的小女孩指着壁画上的波斯银币,兴奋地说:“林老师,我在伊朗的博物馆里见过一样的银币!我的爸爸告诉我,这些银币当年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林深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没错,这些银币就像使者一样,见证了伊朗和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