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9章 尸易无限(64)(6 / 9)
缩成两个黑点,消失在苍茫的雪山背景里。我把脸贴在车窗上,望着逐渐远去的玉珠峰,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楼兰玉髓”被埋在坍塌的地宫里,“长生门”的秘密也只揭开了一角,就像读一本书,刚看到精彩处,书页突然被撕掉了。
陈默看出了我的心思,递来一瓶热奶茶:“别琢磨了,至少咱们阻止了‘黑鸦’,还摸清了昆仑山的线索。等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回来,好好挖一挖那地宫,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古楼兰的遗迹。”
沈会长坐在副驾上,翻着队员们整理的考古笔记,突然说:“你们看这张壁画拓片。”他指着笔记里的一张照片,上面是溶洞墙壁上的壁画,画着几个古楼兰人,手里捧着一个奇怪的器物,器物上刻着和四件信物一样的纹路,“这器物看起来像是个容器,说不定是用来装‘楼兰玉髓’的。而且你们注意到没有,壁画上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走,那个方向的壁画被冰碴挡住了,没来得及清理。”
我凑过去一看,果然,壁画的尽头被厚厚的冰覆盖着,只能看到一点点模糊的色块。“要是能清理掉冰碴,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我有些遗憾地说。
马爷握着方向盘,笑着说:“别急,以后有的是机会。咱们先回敦煌,把这次的发现整理好,上报给文物局。等开春了,天气暖和了,咱们再组队来昆仑山,好好探一探那溶洞。”
车子在雪山和草原之间行驶了五天,终于回到了敦煌。刚进市区,就看到张馆长带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门口迎接我们。“欢迎回来!”张馆长握着沈会长的手,“你们这次可是立了大功,文物局的领导都打电话来表扬了,说你们不仅保护了文物,还端了‘黑鸦’的一个窝点!”
我们跟着张馆长进了博物馆,他把我们领到一个新的展厅,里面陈列着我们从罗布泊和昆仑山带回来的文物——四件信物的复制品、爷爷的日记复印件、还有从溶洞里拓下来的壁画。展厅里已经有不少游客,围着展品议论纷纷,一个导游正在给游客讲解:“这些文物,见证了古楼兰文明的辉煌,也记录了考古工作者们的艰辛……”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爷爷当年没能完成的事,今天,我们终于做到了——不仅找到了“昆仑之眼”的线索,还让更多人了解了古楼兰的历史,知道了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国家的文物。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都在忙着整理这次的考古资料。我和陈默把爷爷的日记重新整理了一遍,补充了罗布泊和昆仑山的发现,还配上了照片和拓片,准备出版一本关于古楼兰文明的书籍;沈会长则忙着和文物局沟通,申请开春后的昆仑山考古项目;马爷伤愈后,回到了客栈,继续经营他的“漠北客”,只是客栈的墙上,多了一张我们在昆仑山拍的合影;扎西则带着丹增和洛桑,回了楼兰古城附近的村落,他说要把这次的经历讲给村里的老人听,让他们也为古楼兰的文明骄傲。
一天下午,我正在博物馆整理资料,张馆长突然找到我:“林风,有人找你。”我跟着张馆长走到大厅,看到一个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正站在展厅里,看着四件信物的复制品。
“您是?”我疑惑地问。
老人转过身,笑着说:“我叫林建国,是你爷爷的老朋友。你爷爷当年在罗布泊失踪后,我一直在找他的下落,直到看到新闻,说你找到了他的日记,还发现了‘昆仑之眼’的线索,我就赶紧从北京赶来了。”
我心里一震,爷爷的日记里提到过一个“建国兄”,说他是个地质学家,当年和爷爷一起去过罗布泊。“您就是爷爷日记里的建国叔?”
林建国点点头,从牛皮纸信封里拿出一张照片,递给我:“这是我和你爷爷当年在罗布泊拍的合影,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