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4章 尸易无限(59)(2 / 8)
的粗盐袋敷在腿上:“没事,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遗址冬天最容易出问题,我得多盯着点。”
就在吴贤忙着遗址保护的时候,赵刚和沈文儒从法国回来了。他们不仅带回了“好太王碑”残片,还带回了三件渤海国的金器。沈文儒抱着装石碑残片的木箱,激动地说:“吴先生,您看,这残片上的铭文还很清晰,和咱们之前找到的残片能拼上一大半!”
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石碑残片上的蝌蚪文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他拿出之前找到的残片,试着拼合,果然严丝合缝。“太好了!”他忍不住拍手,“等开春了,咱们就把石碑修复好,立在丸都山城的遗址公园里,让老百姓都能看到。”
消息传开后,附近的百姓都来遗址看石碑残片。一个曾经参与过丸都山城保护的老汉,摸着石碑残片,眼泪掉了下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石碑拼起来,咱们的努力没白费啊!”
开春后,吴贤组织队员们开始修复“好太王碑”。沈文儒根据铭文的纹路,一点点调配水泥,小心翼翼地把残片粘合起来。队员们则在周围搭建防护棚,防止修复过程中受到风雨侵蚀。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送水送粮,有的帮忙清理石碑周围的杂草,遗址里一片热闹的景象。
就在石碑修复工作快要完成的时候,吴贤收到了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的电报,说国家要成立“中国历史博物馆”,想从东北调一批珍贵文物去展览,其中就包括那尊从“富士丸”号上截回的青铜爵和修复好的“好太王碑”拓片。
吴贤拿着电报,心里既高兴又不舍。高兴的是,这些文物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出,让更多人了解东北的历史文化;不舍的是,这些文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手保护、修复,现在要送走,总有些牵挂。沈文儒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吴先生,文物去北京展览是好事,能让更多人重视文物保护,咱们应该支持。再说,展览结束后,它们还会回来的。”
吴贤点点头,立刻安排人把文物打包、运输。送文物去北京那天,他亲自跟着火车去了北平。在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他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青铜爵放在展柜里,心里的牵挂渐渐变成了自豪。博物馆馆长握着他的手说:“吴先生,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文物是咱们国家的宝贝,有了它们,博物馆的展览才算完整。”
从北平回来后,吴贤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机构都来邀请他去指导工作,还有不少大学请他去讲课。他虽然腿不好,但只要有邀请,都会尽量去。在课堂上,他总是会给学生们讲东北文物保护的故事,讲那些为了保护文物牺牲的战士,讲那些热心帮忙的百姓:“文物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只要你们愿意,每个人都能成为文物的守护者。”
有一次,他去西安指导碑林的修复工作。秦老拉着他去看修复好的《开成石经》,石碑上的字迹经过修补,重新变得清晰。“吴先生,要是没有你当年保护石经,这些石碑可能早就没了。”秦老感慨地说,“现在好了,咱们不仅修复了石碑,还在碑林旁边建了文物保护站,专门培养年轻的修复师。”
吴贤看着年轻的修复师们在石碑前忙碌,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护的事业需要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从西安回来后,他在东北文物保护队里办起了培训班,邀请沈文儒、林兰还有其他专家来讲课,培养年轻的文物保护者。
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有二十多个人,都是从当地的年轻人里选出来的,有高中毕业的学生,有村里的木匠,还有曾经的抗日小战士。吴贤每天都会去培训班看看,给学员们讲文物保护的经验,教他们识别文物的年代和材质。有个叫小杨的学员,之前是个木匠,手上功夫好,学修复陶俑特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