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5章 有我无敌(140)(4 / 8)

加入书签

,被英国人抓来当向导!”

郑洋架起青铜炮,炮弹擦着铁笼飞过,打断了悬挂的铁链。中国人掉进海里,被卡鲁的独木舟救起,他手里紧紧攥着个药箱:“黄先生让我把‘不死稻’的新种带到美洲,那里的华侨能培育出抗寒品种!”

英国炮艇撤退时,吴迪让“凤凰舰”升起了中华民国的国旗。卡鲁把青蒿籽和桦树皮书塞进吴迪怀里:“去美洲吧,那里有很多穿丝绸的人,他们会帮你们的。”他指着火地岛与美洲之间的海峡,“祖先说,那是‘凤展翅’的地方,能通到加利福尼亚。”

“凤凰舰”驶离火地岛时,卡鲁带着族人在岸边点燃了鲸油灯,火光在冰原上连成凤凰的形状,像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吴迪站在船头,看着凤钗的绿光与火光交融,突然明白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红痣,从来不是巧合——是郑和布下的血脉网,无论相隔多远,总能在关键时刻彼此呼应。

船行半月,美洲西海岸的华侨商会派来的接应船终于出现在海平面上。商会会长是个穿西装的老者,见到吴迪的凤钗,突然老泪纵横:“家父是老烟枪的学生,说有朝一日,持凤钗者会带来华夏的新种子。”他左耳朵后的红痣被白发遮住,却在抬手时露了出来。

加利福尼亚的华侨农场里,“不死稻”的新种在黑土地上扎了根。阿秀看着稻苗在阳光下舒展叶片,突然想起鄂伦春的草原:“等这些稻种成熟,就能运回国内,让长江流域的灾民有饭吃了。”

吴迪将青蒿籽和桦树皮书交给商会,委托他们通过太平洋航线送往武汉。自己则带着《回回历法》和青铜炮的图纸,准备驾驶“凤凰舰”穿越巴拿马运河——易卜拉欣的奥斯曼商队传来消息,那里有欧洲殖民者把守,却有个华侨工程师藏着条秘密水道。

“过了运河就是大西洋,”郑洋在海图上画出航线,“能直达欧洲,那里有很多博物馆藏着中国的文物,都是当年被抢走的。”他指着海图上的伦敦,“大英博物馆有《永乐大典》的副本,据说扉页上盖着靖南王的印。”

黑小虎突然举着望远镜大喊:“是欧洲舰队!”远处的海面上,十几艘铁甲舰正列队驶来,桅杆上的旗帜混杂着英、法、西三国的标志,炮口齐刷刷地对准了“凤凰舰”。

吴迪握紧凤钗,绿宝石的光芒在海图上流淌,照亮了巴拿马运河旁的条支流——正是华侨工程师说的秘密水道。“进支流!”他下令转舵,“郑洋,准备炸掉入口的礁石,让他们进不来!”

“凤凰舰”钻进支流时,欧洲舰队的炮弹擦着桅杆飞过,激起的水柱打湿了甲板上的稻种。吴迪回头望去,欧洲人的旗帜在阳光下晃得刺眼,突然想起郑和壁画里的那句话:“海疆无界,民心有界。”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是结束。巴拿马运河的秘密水道,欧洲博物馆里的华夏文物,国内军阀混战的硝烟,还有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等待被唤醒的血脉,都在前方等着他们。但他心里燃着团火,因为凤钗在握,身后是无数双手传递的信念,船头的凤凰雕塑正劈开浪花,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凤凰舰”在支流里破浪前行,两岸的热带雨林里,美洲豹的吼声与凤钗的绿光交织,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由一枚凤钗开始的征程,正在将华夏的种子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而属于他们的故事,显然还有更遥远的大陆,更波澜壮阔的传奇,在等着用热血与信念去开拓、去书写。

巴拿马运河的支流像条被雨林包裹的绿丝带,“凤凰舰”的螺旋桨搅碎水面的浮萍,惊起成群的鹦鹉,翅膀在阳光下闪着红黄绿的光。吴迪站在舰桥,手里的凤钗映着岸边的红木林,绿宝石里突然浮现出幅幻象——十几个穿明代服饰的水手正在砍伐树木,为首的人举着凤钗,侧脸与自己重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