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2章 无畏擒龙(47)(4 / 6)
轻挑开荷叶的一角,蒸汽在阳光下凝成白雾,“不然香气跑不出来,就像心事得说出口,憋着会发霉。”
老人往砚之碗里盛着饭,莲子的清甜混着稻米的香在舌尖散开,“你祖父吃包饭总爱先舔荷叶,”老人的筷子在荷叶上轻轻划着,“他说‘荷叶的苦才是真味,像日子,甜里总得带点涩’。”
砚之咬莲子时,突然发现莲心的形状像根细小的红绳,和阿婉的线如出一辙,在舌尖的苦涩里悄悄发着甜。她低头看碗底的青花图案——是株抽新叶的腊梅,枝桠上缠着根红绳,绳尾系着颗莲子,和眼前的景象一模一样。原来这院里的每个物件,都在悄悄复制着时光的密码,像串循环播放的歌谣,把牵挂唱了一遍又一遍。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去年的果核壳,在最底下发现张泛黄的药方,是阿婉的字迹:“腊梅新叶三枚,荷叶半张,煮水喝可去暑气,加颗莲子更妙。”药方的边缘粘着片干荷叶,想必是当年配药时夹的,脆得像薄纸,却依然带着清苦的香。
“她总爱琢磨这些草木偏方,”老人往果核壳里装着新采的薄荷,绿色的叶片在壳里晃出细碎的影,“说‘药书里没有的,草木会告诉你,就看你肯不肯听’。”
砚之把药方夹进再版样书,刚好在“新苗”章节的开头,像给故事配了段清凉的插曲。她突然想起昨天给新苗浇水时,发现根须已经从陶盆的排水孔钻了出来,在空气中打着卷,像群想挣脱束缚的小鱼。“这是要换盆了,”老人用竹片撬开盆底的瓦片,“根须见着新土才肯长,就像人,总待在一个地方会闷得慌。”
那天傍晚,砚之在再版样书的后记里写下:“植物的根须比叶片更诚实,它们在黑暗里悄悄扩张的样子,藏着最执着的向往。就像人的心,总要往有光的地方走,哪怕隔着厚厚的陶盆。”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新苗突然抖了抖,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文字鼓掌。
夜里起了风,葡萄藤的枯叶被吹得哗哗响,像谁在院里翻着本厚重的书。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东厢房用笛子吹《梅花三弄》,第三弄的调子依然有些飘,却比任何精准的旋律都动人——像阿婉当年跑调的歌声,混着风声漫进来,把整个院子都裹成了团温暖的棉絮。
天快亮时,砚之被露水打湿的窗纸惊醒,推窗时看见新苗的叶片上凝满了晨露,每颗露珠里都映着个小小的太阳,像把整个天空都装进了水珠里。老人正往花架旁的土里埋着鱼肠,用厚土盖严实了,说:“这是给新苗的‘壮骨汤’,喝了能长结实,不然风一吹就弯腰。”
砚之蹲下去闻土壤的味道,腥气里混着荷叶的清苦,像把时光的味道揉在了一起。她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万物相生”——那些藏在鱼肠里的荤腥,那些落在荷叶里的清苦,那些渗进莲子里的甜涩,其实都是岁月教会的平衡:有滋有味的守护,才是最长久的温柔。
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给新苗“搭凉棚”,每人手里都举着片宽大的荷叶,小心翼翼地盖在花架上,绿色的叶片在新苗上方拼出片阴凉,像给嫩弱的希望撑了把伞。“我娘说正午的太阳太毒,”梳羊角辫的小姑娘用细麻绳把荷叶绑在竹架上,绳结打得歪歪扭扭的,却异常结实,“得给小苗挡挡,不然叶子会晒焦。”
老人笑着把孩子们的荷叶摆得更匀些,叶片间留着细小的缝隙,刚好能漏下细碎的阳光,在新苗的叶面上投下跳动的光斑。“这叫‘透光养’,”老人的手指在叶片间轻轻拨动,“太密了不通风,太疏了挡不住晒,得像过日子,松紧得恰到好处。”
砚之看着荷叶棚在风中轻轻摇晃,突然想起昨天整理祖父的书稿时,发现夹在里面的张荷叶书签,上面用铅笔写着:“腊梅新叶最怕骤雨,得像护着孩子似的,提前把伞撑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