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抵达京都(2 / 4)
时,总揣着母亲给的蜜饯,累了就含颗,甜得能驱散所有困倦,可如今忙着处理公务,竟真没功夫给孩子备些零嘴。
“等爹回来,给你买个小马驹,好不好?”他望着院门口那截矮矮的影壁,影壁上还留着修生去年用瓦片刻的歪歪扭扭的“马”字,笔画歪得不成样子,却被孩子当成宝贝,每天都要去摸一摸,“到时候你就能骑着小马驹,在院子里跑着玩了。”
“好!”张修生的眼睛瞬间亮得像星子,原本委屈的模样一扫而空,小身子在他怀里扭了扭,兴奋地拍手,“要枣红色的,鬃毛要长长的,像戏文里将军骑的那匹!还要给它挂个铃铛,跑起来叮叮当当地响!”话音未落,小短腿已经迈开,踢踢踏踏往偏厅跑,绣着鲤鱼的鞋尖踢得青石板哒哒响,还不忘回头喊:“我去告诉奶奶,爹爹要给我买小马驹啦!”
张希安望着他的背影,喉结动了动,眼眶微微发热。前日在祠堂给祖先上香时,爷爷的牌位在香雾里若隐若现,烛火跳动着映出牌位上的字,他突然想起自己十二岁那年,也是这样天没亮就站在门口,看着张志远去省城赶考。当时张母塞给张志远的包袱里,除了两个热乎乎的炊饼,还有块用红布包着的桂花糖,那糖的甜味,和今日清晨修生偷偷塞给他的那块,一模一样,甜得能渗进心里。
与家里人打过招呼时,黄雪梅站在堂屋门口,鬓边的银簪闪着冷光,那是她嫁入张家时的陪嫁,戴了几十年,簪头的花纹都磨浅了。她往他行囊里塞了包晒干的茉莉花,花瓣已经缩成了小小的一团,却依旧带着香气,“这花泡茶提神,路上累了就泡一杯,别总喝凉水。”张志远则拍了拍他的肩,手上的老茧蹭得他衣料发响,只说了句“莫要贪杯,京中不比家里,凡事多留心”,话不多,却满是牵挂。修生趴在黄雪梅膝头,举着个用草编的小马驹,草叶还带着新鲜的绿意,奶声奶气地说“爹爹要骑这个去京都,路上别弄丢了”,惹得张母红了眼眶,赶紧转过身去擦眼泪。
崔知府那边倒是爽快。张希安递上公文时,老丈正捧着个汝窑茶盏,淡青色的釉面泛着温润的光,他慢悠悠地呷了口茶,听了来意只哦了一声:“大理寺的帖子?倒稀奇,他们竟会找你这个七品评事。”他捻着下巴上的胡须沉吟片刻,指腹蹭过胡须上的白霜,“你是个稳当人,去了莫要多问,只按帖子上说的办,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末了又像是想起什么,从抽屉里取出十两银子,递到他面前,“京中米贵,物价高,你那点俸禄怕是不够使,这银子你收着,应急用。”
张希安推辞不过,到底收进了袖中。他知道崔知府这是卖成王面子——毕竟说到底,崔知府现在也算是成王的幕僚,崔知府此举,既是关照,也是提醒他在京中行事要谨慎。
快马加鞭的七八日里,张希安见过太多风景,也尝尽了路途的艰辛。首日走的山路被夜雨冲垮,泥泞没过脚踝,他和随从牵着马在泥里跋涉,鞋帮子沾了半尺高的黄泥,裤腿也湿透了,风一吹,冷得刺骨。第二日歇在山神庙,庙是破的,屋顶漏着风,庙祝是个瞎眼老头,脸上满是皱纹,却很热情,摸黑给他们煮了碗热粥,粥里还埋着颗糖霜山楂,说是自家腌的,让他们甜甜嘴。第三日过黄河,渡船在浪里颠簸得厉害,他扶着船舷站着,望着浑浊的河水里漂着的碎木片,突然想起修生怕水,上次带孩子去河边玩,孩子连脚都不敢沾,等这次回来,定要教他扎马步,练些功夫,让他胆子大些。
驿站的驿卒起初还狗眼看人低,见他穿着七品官服,态度才缓和下来,先是搬来热腾腾的姜茶,又特意杀了只肥鸡炖汤,说是给“大人补补身子”。第三日再宿驿站时,驿长竟亲自迎了出来,还捧出自家酿的梅子酒,笑着说:“大人慢走,这酒温着喝最是暖身,您带在路上,冷了就喝两口。”张希安喝到微醺时,听驿卒们闲聊,说最近京中不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