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乔迁之喜(2 / 3)

加入书签

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提着裙摆欢快地跑向院角的花丛。

袁楚凝在后面追着,柔声喊着“慢点跑,当心脚下”,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一家人里,唯独李母面色沉郁,眉宇间凝着一丝化不开的凝重。

这些日子,儿子既不上朝,也没收到召见,她心里早已明白了七八分。

只是她担忧的,从不是儿子的仕途,而是他的安危。

“娘,我带您去看看您的院子。”李景隆注意到母亲的神色,连忙走上前,笑着扶住她的胳膊,“保准您喜欢。”

他亲自扶着李母向后院走去。

这别苑极大,比城里的曹国公府还要大上两倍多,李母和李增枝、李芳英两家人,都有各自独立的院子。

想当初,他镇守北境数月,战功赫赫,到头来,却只得了这么一座别苑和一些金银赏赐。

李景隆心里掠过一丝自嘲,但很快又压了下去。

很快,他便扶着母亲来到了她住的院子,青瓦白墙,院里种着几株母亲素来喜欢的玉兰,廊下还摆着两个青花瓷缸,里面养着几尾锦鲤。

李母的脚步慢了些,眼神在院子里扫过,却依旧没什么笑意。

李景隆又扶着她进了卧房,丫鬟们早就收拾妥当,桌椅床榻擦得一尘不染,连墙上挂着的那幅墨竹图,都是从国公府搬来的。

李母念旧,用惯了的东西,总舍不得换。

为了让母亲能住得舒心些,李景隆特地让人照着国公府里母亲卧房的样子,将这里布置得一模一样。

靠窗的位置摆着那张梨花木梳妆台,上面的铜镜、胭脂盒,甚至连桌角那只缺了个小口的玉簪,都原样放着。

乍一看去,竟让人恍惚觉得,还是在国公府的卧房里。

李母走到梳妆台前,指尖轻轻抚过那只熟悉的玉簪,眼眶微微泛红。

“都下去吧。”李母四下打量了一眼,脸上终于挤出了笑意,摆手示意丫鬟们全部退了出去。

“娘,您看还合意吗?”李景隆缓缓上前,轻声问了一句。

李母转过身,看着儿子,叹了口气:“景隆,咱们现在住在这里,是不是...以后就回不去了?”

“娘,说什么呢。”李景隆握住她的手,温声道,“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正好适合您养老。等过些日子,我再让人在院里种些您喜欢的花草,不比在城里舒坦?”

他知道母亲心里的担忧,可有些话,此刻说再多也无用,只能用行动慢慢让她安心。

李母看着他眼中的坚定,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追问,只是拍了拍他的手:“你心里有数就好。娘不求别的,只求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会的,娘。”李景隆笑了笑,扶着她在床边坐下,亲手倒了一杯茶送到了李母手中,“您喝茶。”

“这么短的时日就布置得这般妥帖,你有心了。”李母拉着他的手坐下,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累坏了吧?”

“您高兴就成,又不用我动手,哪会累。”李景隆笑着摇头,在李母面前,他总觉得心里那层坚硬的壳能悄悄卸下。

这份踏实的暖意,是他从前从未体会过的。仿佛无论多大年纪,在母亲跟前,总能变回那个不用设防的孩童。

“娘知道你心里憋闷。”李母轻轻拍着他的手背,语气恳切,“但你要记着,一时失宠算不得什么。咱们李家历经两朝,对朝廷的忠心天地可鉴,陛下总会看清的。”

“你在北境的功绩,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眼下流言再多,弹劾再凶,只要你守得住本心,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她望着儿子,目光坚定,“无论何时,李家都是你身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