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集 平梁灭蜀(1 / 9)

加入书签

没有内鬼,便无外侵。

王都闻说契丹大兵来到,急使告急于晋王。

李存勖遂自镇州将亲军五千救之,又遣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率兵屯戍于狼山之南,以拒契丹骑兵。

翌年正月,晋王李存勖先败契丹前锋万骑,继之又于望都大败契丹中军。

契丹国主至此大悔,引败兵北撤至易州,时值连天大雪,人马损失惨重。

阿保机遂自幽州撤出塞外,带新州团练使王郁以归,自是不听其谋。

天赞二年秋,王郁及阿古只在燕、赵一带攻城略地,攻下磁窑务。

后随辽太宗平定渤海,作战有功,复得契丹主信任,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改任崇义军节度使。

王郁就此羁留契丹,最后死于宜州,不复再提。

龙德二年正月,朱梁北面招讨使戴思远欲报前番兵败之仇,先以杨村之兵袭魏州。

并料知晋将李嗣源必然有备,复以五万兵力攻德胜北城,重重包围,昼夜猛攻。

晋王李存勖闻讯,自镇州回师魏州。

梁军久攻魏州德胜北城不下,恐被晋前里外夹击,遂解围而去。

八月,梁将段凝、张朗等夜渡黄河袭取卫州,执杀晋卫州刺史李存于。

又与戴思远联兵攻陷淇门、共城、新乡,于是澶州以西、相州以南重为梁所有,梁师重振。

西元九二三年,天佑二十年,四月。

晋王李存勖接受诸镇及朝中文武百官劝进,在魏州称帝,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年。

乃沿用唐为国号,又追赠父祖三代为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以示己为唐朝合法继承人,史家称为后唐。

李存勖便乃后唐庄宗是也。

当时后唐疆域,辖有魏博、成德、义武、横海、幽州、大同、振武、雁门、河东、河中、晋绛、安国、昭义等十三个节镇、五十州郡。

唐庄宗登基为帝,调李嗣源任横海军节度使,进拜检校太傅,兼任侍中。

当时梁唐两军主力对峙于黄河沿岸,梁军急攻泽州,后唐潞州守将李继韬叛附后梁。

庄宗便与李嗣源商议,欲出兵奇袭郓州,以切断梁军右翼。

李嗣源亲率五千步骑渡过济水,趁梁军不备袭破郓州,拜为天平军节度使。

梁末帝闻说郓州被晋军夺去,知道李嗣源非是常人可敌,乃起复老将铁枪王彦章,命其率军进逼郓州,复夺此重镇。

李嗣源闻说是王铁枪带兵前来,亦不敢轻敌,自亲引重军坚守郓城,命义子李从珂率骑兵迎战,在递坊镇大败梁军前锋,俘获梁将任钊以归。

李存勖命朱守殷严守德胜南北两城,自率亲军进屯澶州。

王彦章出兵杨村渡,攻克德胜南城,继而顺河东下,攻打杨刘城。

依其本意,是欲先隔断河北唐军与郓州联系,再图收复郓州。

李存勖闻报德胜南城已失,遂命朱守殷放弃北城,浮河而下,协助李周固守杨刘。

两军各自沿河疾进,边行边战,互有胜负。

不久王彦章进抵杨刘城下,挥军强攻,昼夜不息,并以巨舰九艘横亘河津,阻拦唐军增援。

因见杨刘屡攻不克,只得退屯城南,筑垒连营,以阻击唐军渡河。

六月,李存勖亲临杨刘,一面命唐军出营挑战,牵制梁军兵力,一面命谋臣郭崇韬领兵奔赴博州,在黄河东岸修筑新城,以接应郓州唐军。

王彦章率军急攻博州新城,另以十余艘巨舰置于黄河中流,配合陆军步兵作战。

郭崇韬据城坚守,李存勖亦率军自杨刘增援。

王彦章闻报李存勖亲至,只得撤军,解了郓州之围,引梁军退保邹家口。

李存勖与郓州李嗣源重新恢复联系,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